内容提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线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谈以线描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主要在于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线条魅力。一、线条的魅力在于充满民族气息;二、线条的魅力存在于生活之中;线条的魅力在于表现人的性格;四、线条的魅力在于线的节奏与创新;五、线条的魅力在鉴赏评价中产生。
关键词: 创新教育、线描教学、魅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 艺术的含义之一便是:"富有创新的方式、方法",崔子范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因此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小学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这就解放了教师,美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因此,我选择了线描教学。
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还跪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罗丹说:"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吧,这便是生命的意义!"我想这种冲动便是开拓创新和创造的勇气,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这种可贵的气质或锐气需要教师发现和保护。
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课的优势在于能开发学生的形象和直觉思维的潜能,既非逻辑性思维。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既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课时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就是身心自由",艺术课的通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学习线描画,儿童的表现欲望是极其强烈的,在他们眼里,缤纷的世界是那么美好,他们带着各种在成人眼里会被认为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到课堂,教师必须客观的保留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的创造热情。学习线描画还能够使学生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品德优良。对他们学习语言和文字、数字也很有利。本文以线描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要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首先要使学生能体会到线条的魅力。那么线条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就从线条的魅力的展现来谈谈在线描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 线条的魅力在于充满民族气息。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线被艺术家看成是最简单最质朴和最富于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原始时代的壁画、岩画已历史性地呈现出艺术的稚拙美。在当今现代艺术观念的直接影响下,线的美学意义,被结合多种创造的可能而有了新的拓延,其具体表现方法带给我们许多“变体符号”,为我们审美空间增添了新的内容,无形中把线的流动形式引进到一个更加灿烂和具有抽象意味的审美领域。例如,鱼的图形,在中国装饰史上很引人注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中就出现鱼的图像(三鱼盆纹,盆沿饰一周宽带纹,器腹外壁绘三条张嘴露齿的鱼......①)。后来,鱼成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同时能表现出富于抽象意味的视觉之美。通过画具有民族气息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艺术传统,并要求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设计语言,创造出尽可能完善的现代艺术品。由此可见,让学生感受存在于线条中的民族气息,对创新教育有重要作用。
二、 线条的魅力存在于生活之中。
线描画表现的是儿童生活的丰富画卷,画面上经常是学生熟悉的人物、动物和植物,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多引导学生观察,多积累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参与集体讨论。为诱发学生发言,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思考题,如:“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有线的景物?”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在发言中举出有线的物体有,树干、木梳、眼镜架子、五线谱、人行道、拉面、柳枝、彩虹、粉丝、筷子、头发等;有的同学还讲到长城、长江、火车......从飞机上看下面就像一根弯曲的线......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线条应当整体观察,局部观察是看不出线的,我鼓励这些同学,今后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整体观察”的能力。
现以“纹样装饰——画太阳”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怎样通过生活中的线条进行创新教育的。“纹样装饰”是指对事物在简化后再做艺术性的添加,而先将某一物象高度概括,然后再对它做某种自由的装饰。
(一) 情感先导。
哪些对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生活感性体验呢?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我认为,越是生活化的东西,越是学生生活中的东西,越能激发起学生共同的体验。太阳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象,能让学生产生普遍意义上的光和热的直觉,也能让学生感悟到不同情况下对太阳的不同情感,感受不同情绪所对应的色彩变化。如装饰太阳的第一步我稍加提示,学生就能描绘出光芒四射的太阳、火一般的太阳、懒散的太阳、暗红色的太阳,蓝色的太阳等各种各样带有不同“感性体验”的太阳。即使是第一步的尝试,也已让学生具有了突破一些旧有的框框的可能,绘制出新鲜的形象来。
建立在直观体验基础上的装饰造型活动是经验的简单的直观的写照。由于产生艺术造型,还只能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美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这一步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创造绝非难事,只要善于运用直觉与情感因素,便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因此,创新教育,应体现出“情感先导”的特点。如果没有情感的先导,无论怎样努力,也点燃不起创造的火花。
(二) 发散思维。
维果茨基将人脑比作神秘的“黑箱”,是因为人的思维与观念活动的复杂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即使一般思维活动,它的发生机制与过程,我们也知之甚少。创造性思维更是如此。但现代心理学发展至少已经让我们归纳了有关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某些显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具有更加广泛的发散性和更加深刻的集中性。而其中的发散性,尤其得到了创造心理学家们的关注。对创造性思维的这种归纳性理解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
同样以装饰太阳为例。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直观写照式的样本之后,我们第二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进一步组织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启扩散型的形象思维,创造新形象。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想象,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在这一节课中的主题提示就是:“如果没有太阳,这个世界上哪些东西就无法存在?”给学生这种提示的目的,是要引发学生用与太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万事万物来装饰太阳的念头,让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获得一种逻辑的线索。在此启发之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用最美的花、各种各样的树叶、可爱的小动物来装饰太阳,用眼睛、星星、月亮,以及优美的风景来装饰太阳。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想象,还可以通过“原型启发”的途径。“原型启发”就是指人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②。“原型启发”是产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原型。如:鲁班从被丝茅草割破手指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贝尔从耳朵的生理结构受到启发,解决了发明电话过程中的受话器问题。
在线描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创造的行为,也必须给他们一个基本的“依托”,即“原型”。同样以装饰太阳为例,当学生能够创作出一些基本的造型以后,我们就不断提示学生“生活中什么东西像太阳”,让他们在这种提示之下,展开想象。
(三) 激励进入自由联想空间
创造是最富于激情的活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最好的激励,就是鼓励他们在原有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真正的进入自由联想的空间。在这一个阶段,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存同求异,百花齐放。
借助于联想、想象的装饰方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用相关联的物象相互装饰的方法。如:学生画蜻蜓时,很自然的想到用荷花、小鱼、水草等来装饰蜻蜓的翅膀;用小老鼠、小鱼来装饰猫身;用周围的风景来装饰人物等等。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作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奇妙的画面。
三、 线条的魅力在于表现人的性格。
要画线条,先要熟悉各种线条所代表的不同的性格。人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心情,可以用线条充分表现出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要敢想、敢说、敢画,学生先用线条表现自己现在的心情,再用一根弯曲的线条去作画。教师此时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
作品的形象归根结底是学生内在个性的展露,是它的创造性的人格品质的物化。线描画也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表现性的形象创造。在表现性创造阶段,学生的作品将变得更加抽象。这一点,对于创造能力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再现某一形象的作品,对思维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缺乏新意。就拿画太阳来说吧,若想忠实的再现太阳,那么画来画去都是圆,最多有正圆和扁圆的变化,但若表现性的描绘,除上述的运用具体物象来装饰外,即具象装饰造型,还可以充分利用点、线(直、曲)、面装饰太阳,即抽象装饰造型,以及具象和抽象装饰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可获得一批新的装饰造型。表现性的描绘太阳,打破了早已被人们熟悉的太阳的原始状态,让朴素的太阳一跃成为耳目一新的形象。例在画《鱼》一课中,我知道学生对点、线、面很熟悉,但如何运用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如点有大小的区别,线的运动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丰富的表现手法,表达对周围生活的情趣。我用方形、圆形、三角形画鱼,并用点、线、面装饰鱼纹。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八个圆,按组要求学生在上面添画鱼纹,出现的效果很好,没有一个相同的。学生通过这样几次反复练习、比赛后,都能基本掌握点、线、面的简单运用。在基本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学生的想象和创作就会越来越倾向于是一种有意识、有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的表现过程。
教学活动的过程如果想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目的,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掌握学生创造心理的规律。如果我们连学生的创造活动规律都不掌握,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呢?
四、 线条的魅力在于线的节奏与创新。
西方现代派画家保罗.克里曾说:“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有他自己的一种生命,一种表现力,以及他自己的个性特征。”中国古代所谓“一笔画”——尽量用一条气脉不断的线造型,形成这条线的曲折变化,轻重急缓、粗细、长短的运动节奏,追求一种单纯的线的韵律美。宋人郭若虚论陆探微“一笔画”说:“乃自始自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长或短;或平稳;或跳跃;或流畅;或凝重;或刚毅;或柔弱。折线有挫折扬抑感,力的抑制的联想;曲线有弹动感受,水波或弹性体的联想;交叉的线容易产生繁杂或紧张感,纵横交错的联想。学生感受到了线条的节奏美,就会主动的去创造新形象。
五、线条的魅力在鉴赏评价中产生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小学美术教育早就采用的方法是: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受学生们的欢迎。其实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和抽象的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绘画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心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总之,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因此只有教师认清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式的创新教学。 线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组成部分,美术老师要充分利用线条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感受存在于其中的无穷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线描教学为手段来进行创新教育。
①选自《中国美术简史》第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1992年10月第4次印刷。
②选自《心理学》第9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2001年第8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