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前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而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至此,围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一课题,许多专家、学者、体育教研人员及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对体育教学不断净化改革的形势,本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谈一谈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许能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多一点启示。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总机体。系统的整体组织得当,就可以超过个体性能之和的性能。这就产生了系统效应,系统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我们把这一观点用来研究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在体育教学这个系统里,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学、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等。这些要素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变化。所以,要使体育教学改革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体育教师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体育教学这个系统里存在着哪些关系呢?本人在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中,总结出如下几关系,这几关系是:
一、教与学的关系:
这是在任何教学中各要素之间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辨证统一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 是外因,学生的好学是内因,教师教得好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学得好的内因才能起作用。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六,修行在个人。”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 主体作用二者都得充分发挥,产生教学的效果就更好。否则,只强调或充分发挥一方的作用,就只能降低教学的质量。
为了改变一些体育教学中的被动教学观,就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不”为“我要学”,使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二、讲与练的关系:
体育教学最显著的是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而现在教育主要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也是处理体育教学中讲与练关系的准则。
所谓精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技术要领的讲解精练、概括、准确。一堂课,只有精讲,才能保证多练。否则,如果教师把一个技术动作讲得精细生产方式微,学生不仅抓不住要领,还白白浪费了许多练习时间,特别是小学的体育教学,教师讲得过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而我们的体育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能提高,掌握运动技能,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及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实上,世上任何知识,技能与技术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现在教育中,教师们的教学改革步伐加大,而一些体育教学中存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技术要领讲解过细,造成体育课以练为主变为经讲为主,这就忽略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而不管怎么说,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反复身体练习,才能实现。
三、传授知识技术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把体育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同时把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问题。
而在体育教学现状中,众多教师注意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 这样就造成体育教学失去了意义,体育知识技术只是空中楼阁。前者的体现是通过学生的能力来体现,例如: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基本力量素质没有,还能谈器械上的技术动作,又如:田径教学中,学生和速度素质差,连达标考核就达不到,那谈知识技术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同时来完善技术,只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能提高技术。
四、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如课堂常规,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安全措施,服装穿着等方面,这样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实际教学中,既讲统一性,又讲灵活性,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统一性与灵活性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中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堂课缺乏统一性,就会变成目标任务不明确,迷失方向,就会变成了“放式”教学,但只讲统一,不讲灵活,一堂 课就会变得单调无味,学生无趣。总之,在一堂课中,除了目标、方向上统一外,教师在教法上应当灵活多变,例如:开课部分,集合队伍用不着让成方方正正,准备活动不用教师统一指挥分小组练习,由小组长自己带领,同学们可互相讨论等,这样不是很好吗?
五、“吃不饱”与“吃不消”的关系
俗话说:花有几样红,有的红的必艳,有的红的必紫。而我们教学班中的学生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积压有特长。一堂体育课中,的的学生学起来轻松,他们感到“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感到教材的难度大,学起来很困难,既感到“吃不消”,那么,我们体育教师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我认为第一: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再钻研教材,结合实际进行备课。第二,进行教学中,教师或利用班上的体尖生对差生多进行指导帮助,消除这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树立信心,赶上班级体的步伐,因此,关键在教师如何进行引导了。
六、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
以前,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体质教育”。所以,体育教学的好坏,就是看学生的体质增强来评定,这种单纯的教育观点影响了我们中小学的体育教学。
发展体育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如果只注重它的教学,就违背了现代教育模式,实质上,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学生的身体得到发展,他们的情感,有着各种体验,意志经受着各种考验,所以心理品质得到了锻炼。
例如:我们上课中常遇到此类事件,体操教学中的单杠、跳箱练习中,不少女生及部分男子根本不敢去练习,耐久跑中,不少同学半途而废,这些说明了很大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和意志品质差;而在小学游戏教学中,经常获胜者欢喜若狂,失败者垂头丧气。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我们体育教学中应向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在竞争激烈的人才。
七、苦与乐的关系
现在,体育教学在大力提倡“快乐体育”,并且往往一堂课的好坏都在用“笑声”来评价,特别是我们小学的体育教学。的确,小学的体育教学不能负荷、强度太大,但是,现在的孩子也很娇气,稍微有点不艰苦,同学们都叫吃不消,而且经调查证明,我国中小学的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呈普遍的下降趋势,因此,我们在提倡“快乐体育”的同时,还必须向学生进行吃苦耐芝劳的教育。
我们不是学过一段话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先苦后甜的说法吗?这就有苦有乐。而只认为体育课处处充满欢乐和笑声的想法实际是不对的。同学们只有通过各种艰苦的磨难后,看到自己身体棒了,意志玩强了,成绩提高了,特别是争得了荣益时,那时,才真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八、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体育与德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体育而,从外部形态上看,是学生身体的锻炼和技能技术的形成;但从学生锻炼过程中思想变化看,却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格的完善和审美能力等各种优良品德的形成,所以体育中蕴含着德育,而德育又融于体育之中,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应忽视德育的功能。应该将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然而,在目前体育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以单纯的技术观点教学,而把情感的陶冶放在次要的位置,最终把体育教育的“育人”变为“传技”。这种现象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标。
以上所论述的八点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决定着体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