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想真诚与奉献的颂歌——六制制第八册第二组课文浅析与教学建议 |
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郑明江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共有4篇课文:《古》《峨眉道上》《苦柚》《渡船》。这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写法赞扬了热心助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和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教材。教学时,可根据本辩文重点训练项目“一边读一边想”的要求,结合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体悟情感,巧妙自然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读写技能的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感染与熏陶。 一、紧扣“陶冶”,感受古井对人们的深刻启迪。
《古井》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讲的是作者家乡的一口古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清甜可口的用水,并启迪人们怎样做人。作者并没有按常规写古井的外形特点,也没用多少笔墨写井水的质量,而是重点介绍了人与井的密切关系。“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说明人们取水持续的时间长;“络绎不绝”说明取水用水的人很多;“叮叮当当”“吱悠吱悠”形象地描写出人们取水时的热闹场景;“快乐的乡间小曲”“刚下过一场春雨”则是从侧面写古井给人们带来欢乐与幸福,说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古井。课文还用较大篇幅写了一件看起来似乎与古井无关的事:人们长年帮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而不要报酬。“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说明帮老人挑水的人很多;“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说明人们帮老人挑水挑得很勤,从未间断。
本文的题目是《古井》,可内容却写的是取水用水的人多和人们如何主动地帮老人挑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呢?这是表达中心的需要,因为本文主要是要突出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然如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紧扣“陶冶”一词,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井与人们的密切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人们为什么热心帮助老人,为什么不要任何报酬。在此基础上,抓住“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一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认真分析其深刻含义,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谈认识,将这种“启迪”与“陶冶”迁移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二、围绕“艰难”,了解铺路人默默吃苦,不辞辛苦的品格。
《峨眉道上》讲的是作者在湘道上看到背石板上山的铺路人及由此引发的感叹。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采用铺垫与反衬的写法,描写了铺路的艰难。“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突出了石板的多、大、重;石阶像一架天梯”,突出了石板路又陡又长;“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是通过写“我们”徒手攀登的吃力来反衬铺路人背石上山的艰难。在后面的课文中,作者通过几组数量词形象地写出了铺路工程之艰巨,任务之繁重。“十多里外”强调开山取石距离之远,“二百多里”则强调石板山路的漫长。“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里用了一组不确定数字,看起来好像是猜测与疑问,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读者设置的悬念,留下的想象空间,能使读者深切体会到这石板的需要量确实太多,多到无法估算的地步。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描写背石铺路艰难的句子和上述有关重点词语,并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峨眉山、换位于铺路人去充分感受艰难和体味重荷。学生只有真正体味出背石铺路的无比辛劳,才能深刻认识铺路人默默奉献精神的可贵,才能从心底生发出对铺路人的敬仰与热爱。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够得到心灵净化和情感的升华。三、分析“悖理”,体悟卖柚姑娘的诚实与善良《苦柚》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卖柚子的小姑娘向要买她柚子的老华侨如实介绍自己的柚子质量不好,并拒绝接受老华桥100元馈赠的事,赞扬了卖柚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一般来讲,买卖人总是“卖瓜的说瓜甜”,可这位小姑娘的表现却处处违背常理,出人意料。做买卖的总是想方设法多赚点钱,可这位小姑娘的大柚子只卖一毛钱一个;当老华侨询问时,小姑娘又主动露“丑”:“个儿大,其实里面的肉不多”“有点儿苦”“人们都不喜欢”;做买卖的总是想尽快把所卖的东西推销出去。可这位小姑娘却劝老华侨“少买一点儿吧”,而且建议老华侨去买别人的“好的、甜的”。当老华侨要给小姑娘100元钱时,小姑娘更是“说什么也不肯要”。正是小姑娘这一系列看起来似乎违背常理的表现,使得老华侨也做出了违背常理的举动:越是苦抽越要买,越是苦柚越多买,并要主动给小姑娘100元钱。
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小姑娘这一系列“悖理“行为,再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种“悖理”原因何在,从而体悟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弄清对于心灵美的小姑娘来讲,这诸多“悖理”恰恰均在情理之中。同时,还要启发学生了解老华侨的“悖理”行为,并抓住他的由衷感叹:“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金钱“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细细品味其深刻哲理,让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四、抓住“议论”,透视渡船上的人急人所急的热心肠
《渡船》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在一只渡船上一群热心人关心一个小孩病情的事。课文写人们对孩子病情的关心,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议论”来体现的。第四自然段中人们的“纷纷议论”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内容:有好心的劝慰(小孩没大病,大约不碍事);有热情的建议(还是趁早到杭州请大夫诊断一下才放心);有主动的献计(多给他喝点儿水,也许能好点儿);有善意的提醒(要是再过两三个钟头还不醒,那就麻烦了)。后面的课文中写了中年妇女“突然嚷”、好几个人“同时叫”、青年人的“说”和“高兴得叫起来”,直至最后巧遇陈大夫时人们的“同声欢呼”。每一处议论,每一句话,都体现了人们对孩子病情贴心的牵挂,对年轻妈妈热心的帮助。
导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人们的一系列议论反复朗读;细细体味,弄清人们围绕着孩子病情这一共同话题而展开的种种议论、所想出的救治办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渡船上的人几乎同声欢呼起来,比自己干完了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还要高兴”这一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来透视人们急人所急的热心肠,使学生深刻认识并自觉学习人民群众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