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反推 自悟自得 |
薛乐乐
《爬山虎的脚》第4自然段是讲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其中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难点。作为教研员,这一课我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有一节研讨课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下面是课堂中突破这一难点的片断:
师:谁愿意在黑板上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三个学生同时上台,演示时都是用左右手不断交替地向上移动)
师:从你们的演示中可以看出,你们把“一脚一脚”理解成“一步一步”的意思,对吗?
(生点头称是)
师:看法与这几位同学相同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陆续地举起了手,接着老师也把手举起,许多同学面露微笑)
师:(神秘一笑)这种看法到底对不对呢?(学生们个个都睁大眼睛)现在老师把黑板当做一堵墙,再重复一下刚才几位同学的演示过程,请大家注意观察,看谁有新的发现。
(学生的眼睛都盯着老师的手,只见老师左右手交替着从黑板底部往顶端“爬”去,……)
生:按老师这样“爬”,爬山虎要爬到楼上去了。
(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生:这样爬山虎都从墙底往墙顶爬去,那么墙的底部就没有爬山虎了,这与作者前面所看到的“墙上满是爬山虎”不是矛盾吗?所以我认为“一脚一脚”不等于“一步一步”。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很好。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按老师这样不停地“爬”的话,那爬山虎就只有两只脚了。而我昨天看到邻居围墙上的爬山虎有很多脚,因此,这样理解“一脚一脚”是错误的。
师:是呀!大家观察得跟作者一样认真、仔细。现在,大家知道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肯定不像动物一样“一步一步”地交替走,那么它究竟是怎么爬的呢?请大家再认真读书,然后小组讨论讨论,看哪一组有新的见解。
(学生书声朗朗,议论纷纷)
生:我们认为:爬山虎不是原来就有好多脚,而是爬一只再长一只,长不出来就爬不了。
生: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两只脚交替地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说爬山虎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一只新脚再巴住墙,这样一直往上爬。
(学生再上台进行演示,一个接一个,把整个黑板都“爬”满了,面对满“墙”的“爬山虎”,教师充满感情地引读第4自然段,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师:大家通过读书、讨论自己弄明白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非常了不起。学到这里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生:初看“一脚一脚”这个词很浅显,我们都不假思索地把它理解为“一步一步”,看来我们读书不够认真。
生:我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是因为它能准确地写出爬山虎“爬”的特点,可见作者是经过认真观察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是呀!“一脚一脚”这个浅显的词语还有这么多的文章,看来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无比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细细品味,反复琢磨。那位同学说得好作者用词那么准确,就是因为他平时观察认真的结果。我们要想写作文时能准确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习时就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这一精彩教学片断,看似教师临场随意发挥,实是独具匠心的精心设计。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观察,思考自悟自得,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有两点感受:
顺势推理,引导自悟。学生由于受原有认知的影响及思维定势的干扰,想当然地把“一脚一脚”理解成“一步一步”这时,教师不是直接给予评价,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观察、思考。当学生通过分析,推断出是错误答案时,教师还是没有急着把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进一步开导启发,让学生在读书、思考、讨论出过程中自悟自得,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适时渗透,润物无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那神秘一笑,在学生无疑时设悬置疑,激起思维浪花。当学生个个睁大了吃惊的眼睛,迫切想探个究竟时,教师引导观察,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教师抓住时机,肯定学生观察得认真,也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作文时用词才会准确,内容才会具体、生动,希望大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此文在本刊“难忘的一课”征文中获一等奖)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