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落实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六年制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教学建议
        ★★★★★
【字体:
落实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六年制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1259    更新时间:2005-7-27
落实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六年制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教学建议


张思浩 孙静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辑录的古诗,都是我国历代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教学时,必须摒弃那种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逐步达到“不需教”的境界。本文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中的《古诗三首》,第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两首》为例,谈一谈小学语文六年制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预习,初步感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于学习上亦如此。古诗写于久远的历史时期,存在了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古诗独特的艺术特色,又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凭添了些困难,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之前,必须充分重视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预习。第一,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第二,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尽可能地弄懂字词、句的意思;第三,初步理解并试着回答预习和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第四,标出或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生经过预习,在查找资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独立的探究和思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

二、组织学习,引导品味

古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逐字逐句地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分,适当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落实,自学能力得以培养,并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

1.初交流,质疑难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时,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必然存在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教学之初,老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初步交流、质疑问难。第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所得。第二,将小组内疑而未果的问题提出班内交流。第三,筛选提炼问题。此过程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情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入学习时给予解决。经过同学间的讨论,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便可以解决,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他人的学习精神和提问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良好的动脑读书的习惯。

2.据理解,释诗意

这两册的五首古诗,语言质朴,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实践,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已有一定的提高。他们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已基本扫除了语言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只需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上的字词稍加指点即可。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用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学时,首先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分析疑难问题和有异议的地方,切不可代替学生的理解和表达。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引导读,悟意境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人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第十册的三首古诗,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第十二册的两首古诗,则于节奏鲜明、声韵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主动调用自己的内存,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如从“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压”“低”,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及天边极至之美。从《示儿》一诗中的“悲”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凄凉之景。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喜欲狂”,想像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第三,指导感情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第四,引导学生把诗的意境画出来。

总之,教学古诗,体会意境时,可以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摹拟表演、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诱发想像,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创新能力,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4.品佳句,积语言

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加上凝炼而简约的语言,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尽。教学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昧、反复推敲,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不断积累语言。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比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却反映出了无边的春色。《游园不值》中由“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推知“满园春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结。

5.读后写,促深化

读诗至激情处,必会令人文思如泉,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如能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把它们表达出来,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深化所学的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感。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情景交融的送别诗,学完后引导学生想像一下诗中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学生便会勾画出一幅依依惜别的送别场景。《游园不值》学后,让学生以向朋友讲述事情经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无比亲切。《示儿》一诗,以“王师北定中原日”为话题,让学生与诗人陆游对话,宽慰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当然,这类练习应说得精当,练得小巧,旨在表情达意而不要讲究文字的多少、形式的巧妙。

三、课内得法,课外发展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古诗学习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教学大纲也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以自己习得的能力,指导自己的课外实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没有任何评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