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爷爷的芦笛(第二教时)
        ★★★★
【字体:
爷爷的芦笛(第二教时)
作者:缕缕情思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2、主动读懂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两条线,感悟强强在不同环境里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在合作交流中,能联系实际说说:“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理解,继而体悟“爷爷的芦笛”所暗含的生命形象。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入手,设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主要写的是强强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可为什么以“爷爷的芦笛”为题呢?

课文以“爷爷的芦笛”为题,就让我们先看看文中几次提到“爷爷的芦笛”。

2、提出读书要求:边读边画有关语句。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

4、全班交流,指名读有关语句。小结:共三处。

①“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第一节中)

②“爷爷折下一片苇叶,做一支芦笛。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第6节中)

③“……啊,爷爷的芦笛!……”(第12节中)

二、抓住“明暗线”,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精读品悟。

过渡: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让我们再来细读感受一下,这样悠扬的芦笛声分别在什么时候听到的呢?强强心理有何变化呢?

(一)自主学习第1-6节,感受“海水的湿润”与“强强的愉悦”。

1、自由练习读,个别试读,大家评议。

2、教师指导读。

①抓住“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成群的海鸟”、“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柔和湿润”、“拂过”等词语结合看图,引导学生感受海边自然风光的美丽宜人。

②抓住“好玩”、“清脆”、“拉着”、“招引”、“别提多高兴了”等语句,体会强强对海边生活的向往与依恋。

3、进一步自由练习读第1-6节,

(适时板书:海水     湿润

                      强强      愉悦)

4、启发思考:在这里我们除了体会到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强强的愉悦,我们从强强的爷爷身上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适时板书:爷爷:慈祥能干)

(二)以读促悟,学习第7-13节,感受“环境的变化”和“强强的心理变化”,即感悟“两条明线”。

1、初读7-10节,整体感知。

(1)引读7-10节,要求:自由朗读7-10节,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标画描写自然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的句子。

(2)自由朗读,边读边画。

(3)全班交流。

引导过渡:同学们找得很好,但能不能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把它读出些感情来呢?

2、细细品味,读出感情。

(1)以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交代抓住“狂怒”、“四溅”、“喷洒”、“吞没”、“摔打”、“永不疲倦”等词句引导读出海水肆虐凶猛的情景;抓住“裹紧被子”、“蜷缩一团”、“连大气出不敢透”等词句引导读出强强紧张、焦急、害怕的心情。

③自由再练习朗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

(师适时板书:狂怒、焦急害怕)

3、启发思考:这里写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这与“爷爷的芦笛”有什么关系呢?(过渡到下一步)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从“爷爷的芦笛”中受到感染。

1、自由读11-13节,自主质疑。

2、教师梳理、小结:

①强强一开始在他爷爷走时说不怕,后来为什么又害怕呢?而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又不怕了呢?

②强强的爷爷在漫漫的长夜里他做了些什么呢?他不害怕吗?

……

3、小组就以上问题合作探讨,交流认识。

4、师生小结:

①强强未经过实际锻炼,所以害怕。

②强强的爷爷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大风大浪,所以尽管一人去查看汛情,也不害怕。

③正因为强强从“爷爷的芦笛”中听到了爷爷坚强勇敢的生命形象,所以后来又似乎变得勇敢起来了。

3、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一句,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①同们同学互相交流认识。

②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学生可举例说明)

③小结:只有经历大风大浪的实际锻炼,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形成坚强的品格。

(适时板书:坚强勇敢)

三、熟读积累,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练习背诵第7-13节。

2、交流:课文以“爷爷的芦笛”为题的用意。

3、布置练习:

①以《强强又一次在小闸屋过夜》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课后搜集一些有关优秀人物经历大风大浪而成长的故事,召开一个“故事会”。

设计构想:

《爷爷的芦笛》一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它写了强强到河过边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风雨,风世面,接受实际锻炼。

文章有两条清晰可见的“明线”,即“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物心理变化描写”。还有一条“暗线”,即“爷爷的芦笛”,(这是常被教者忽视的,也是作者以此为题的意义所在)。本教案的设计,总的思想就是“抓住明暗线”,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以“三维目标整合为纬”。其过程与方法就是以读书为主,引导在读中质疑,读中想象,读中合作探究。力求在有感情地、充分的读书上整体感知,细细感悟,并从中受到深深的感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本设计,既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搞什么花里胡哨无意义的噱头,而只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扎扎实实的读书中首先感悟“两条明线”,如开始通过自主读书,标画出“自然环境描写”与“强强心理描写”的句子,继而又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引读,在读好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来感悟“一条暗线”。随机我问了一句:“这些环境与心理变化的描写与‘爷爷的芦笛’有什么关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11-13节,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等来分解这一难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感悟地诵读中,在合作交流中突破了难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强强由怕到不怕的主要原因就是从“爷爷的芦笛”中感受到了一种坚强勇敢的生命形象,受到了感染。这时,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谈谈对“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一句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为进一步升华情感,最后,我又安排了搜集有关材料的综合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在一步步的阅读、交流与探究等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而更多的是精神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长!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