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3个)
        ★★★★
【字体: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3个)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庐山云雾……”这句话,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庐山云雾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庐山云雾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庐山云雾。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15 庐山云雾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云海
             (大天池)   壮观
                     斑斓
              (浓雾)
              登山路上    多变
                     形美
              (雾气)
             山间云牯岭   时间长
             九江      变化多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1、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学第二节
    (1)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中议
    (2)还有什么姿态?
    (3)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第三节
    (1)它的第一句与其它几句也是总分结构,全节都是围绕“瞬息万变:”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万变:”
    (4)还有什么变化?
   4、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1、齐读最后一节。
   2、作者忘记了回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教学目标:
  1、抓“神奇”研读全文,培养自主探究与交流能力;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老师想出资和大家一块儿开办一家旅行社,大家愿意吗?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先开辟一条“庐山云雾游”旅游专线。要搞好这条旅游专线,必须了解庐山,课文是一则很好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庐山云雾的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提炼主线。
   1、放映课件,让小“社长”们“实地考察”庐山,欣赏云雾美景。
   2、你能用一个字说说庐山云雾留给你的感受吗?两个字呢?
   3、师小结:是啊!庐山云雾确实让人感到美丽神奇。
  三、提出专题、研读全文:
   1、引出专题:庐山云雾“神奇”在哪儿?为什么这么“神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一处标上神奇1,又发现一处标上神奇2……
   2、学生围绕专题自由研读全文。
  四、交流成果,落实有关训练。
   1、明确训练要求。
   2、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随机点拨落实训练。
    A、多变(变化多、变化快),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比较:
     ⑴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⑵雾来时,很大很大;雾去时,很轻很轻;雾浓时,很浓很浓;雾稀时,很淡很淡。
    B、多情,落实句式训练:时而时而时而。
    C、壮观,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D、地理位置特殊是庐山云雾形成的客观原因。
   3、结合板书,简要小结。
  五、回应情境,升华延伸:
    根据云雾的特点为云雾风光试写一条广告语。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