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二则
          ★★★★
【字体: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二则
作者:张雪华 陆…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段话该怎么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
  (指名读。)
  师:找到“静”的感觉了吗?
  (学生点头示意。)
  师:从哪儿找到的?
  生:他把“静”字读得很轻,拖得很长,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师:你听得真仔细,体会得也不错。那你能读得更“静”吗?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现在,感觉更“静”了吗?
  (学生连连点头。)
  师:(播放录像。)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你们看得见它在流动吗?(生齐:看不见。)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生齐:听不见。)多静啊!
  (学生齐读描写“静”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清”的语句?
  (指名读。)
  师:刚才,我听你在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短促。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师:你真会读书。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漓江的水可清啦,我们已经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师:(播放录像。)看,漓江的水多清啊,江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学生齐读描写“清”的语句。)
  师:现在,谁愿意来读描写“绿”的语句?
  (指名读。)
  师:怎么样,读出“绿”的感觉了吗?
  生:有一点。要是声音再放开些,会更好。
  师:那你来试试,行吗?
  (这位学生读得挺有激情的。)
  师:这回,感觉满眼是绿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能不能说说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桂林的山很绿,青山倒映在清水里,水变得很绿很绿,感觉是很明快的。所以,我读得比较响亮。
  师:(带头鼓掌,然后播放录像。)瞧,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漓江的水真美啊!
  (学生齐读描写“绿”的语句。)
  师:(播放乐曲。)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朗读这句话,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独特美。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听你们绘声绘色地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这儿有一段漓江水的录像,想请你们给录像配音。有兴趣吗?
  生齐:(响亮地)有!
  师:不过,给录像配音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把这句话记住,然后要根据画面充满激情的讲解。有信心吗?
  生齐:(更响亮)有!
  师:那就试试吧。
  (学生根据录像自由配音。)
  师:谁愿意来当一回配音演员?
  (学生纷纷举手,指名配音。)
  师:怎么样,像个配音演员吗?(生点头。)谁也愿意来试试?(学生跃跃欲试。)既然大家都愿意,那么我们一起来过把瘾吧!(学生全体起立,配音。)
  师:挺不错。说不定10年后,我们班还真出了个著名的配音演员呢。
  (学生脸上洋溢着微笑。)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惰旋,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课件演示《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清、绿、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如翡翠、波平浪静、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以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的山的印象?
  生:(奇、秀、险、怪)
  生:(形态各异、连绵不断、怪石雌崎、危峰凡立、形态万千、绚丽多姿、奇峰夹岸、峰峦叠峰)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峰,51人人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二、潜心品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惰旋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请你们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找句子)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分小组讨论怎样读好喜欢的句子,练读,汇报读、比赛读)
  (课件出示画面,音乐伴奏)
  [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咪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怎样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偷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表达勺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课件出示桂林山水风光,学生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像金丝惟慢,有的像圆顶蚊帐,有的像瓜菜蘑菇,有的像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凉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像芋头,像海螺,像馒头,有的尖挺,像玉笋,挺拔秀一啊。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再次课件出示,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J\组讨论。
  (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阅读的收获要在共享之中才变得有价值,也才会深入她推动个体学习的效果。]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咪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帮他写一个广告词。
  生:今年过节哪T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佳林!
  [让学生走向生活,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教学过程。由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
  2·开放教学内容。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开放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多元感受,便教学成为学生、教师、课木之间对话的过程。
  4·开放教学形式。运用了多媒体、小组合作、诗歌、画画、唱歌、写广告词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
  5·开放教学评价。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激发学生思维。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