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爆竹声声
        ★★★★
【字体:
爆竹声声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爆竹声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接触、风俗、繁多、延续”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培养默读能力,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思,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口答问题。
3.会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4.懂得燃放爆竹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规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思。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接触、风俗、繁多、延续”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区分形近字,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摘录象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揭题,听课文录音。
2.自学生字新词。
(1)    读准生字读音,划出词语读一读。
(2)    读通课文。
(3)    查字典,结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作业本》第1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    卡片认读新词,穿插反馈查字典。
(2)    比较形近字,组词:
爆    巷    遍    锯
瀑    卷    篇    据
(3)    指读课文。(正音)
4.自由读课文,按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1)写爆竹的来历的是第    自然段。
(2)写放爆竹的由来的是第    自然段。
(3)写爆竹的制作发展的是第    自然段。
5.齐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6.完成《作业本》第2、3、4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思考,培养默读能力。
2.在理解的基础上,口答问题。
3.懂得燃放爆竹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
教学过程
1.出示思考题:爆竹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
(1)    带着思考题默读1、2自然段。
(2)    用rr划出“受热、膨胀、爆裂”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    用自己的话说说爆竹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4)    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在古代,为什么新春时节家家要燃放爆竹?
(1)    带着思考题默读第二段。
(2)    用“    ”划出课文中回答这个问题的一句话。
(3)    用rr划出“传说、怪物、怪病、意外”,读读有关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4)    用自己的话回答思考题。
3.出示思考题:人们制作爆竹有了哪些改进?
(1)    带着思考题默读第三段。
(2)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作业本》第6题)
      说来有趣,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到了唐朝,火药已得到广泛使用。人们仿照竹节的样子,用纸卷成一个个爆竹,里面放着火药。后来,爆竹的制作越来越精巧了,有响一下的,有响两下的;有大如竹节的,有小如麦杆的。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3)    反馈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制作爆竹有了哪些改进。
4.齐读课文。
5.完成《作业本》*第7题。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仿照样子用“每逢……人们……”写句子。
2.会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3.懂得要自觉遵守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规定。
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全文。
2.回答课后思考题,揭示重点句,板书重点词。
(1)    爆竹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
板书: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
板书:锯  保留  火盆  膨胀  爆裂
说说最早的爆竹是怎么制作的。
(2)    在古代,为什么新春时节家家要燃放爆竹?
板书:烧竹节,用以吓跑怪物,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板书:怪物  怪病  意外  竹节煮食  往山顶逃
(3)    人们制作爆竹有了哪些改进?
板书:爆竹的制作越来越精巧了。
      许多城市已禁止燃放爆竹。
板书:风俗  唐朝  火药  品种繁多  容易伤人  引发火灾
3.看板书复述课文。
(1)    自由熟读课文。
(2)    借助重点词句,学生自言自语复述。
(3)    指名看板书复述。
4.照样子,仿写句子。
(1)    分析句式:
每逢(什么时候),人们(做什么)。
“每逢”说明具有规律性。
(2)    学生发散思维,说说每逢什么时候,人们做什么。
(3)    书面作业:完成《作业本》第5题。
(4)    反馈,订正。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许多城市为什么要明令禁止燃放爆竹?
(用“因为……所以……”回答。)
(2)    在没有禁止燃放爆竹的地区,燃放爆竹要注意什么?
6.老师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总结。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