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
(第八册) 执教者:程 琳
教学目标: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练习给课文归纳段意。
3、会用“终于”、“横七竖八”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
课前准备:
投影片若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受了蝙蝠的启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书,来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1)、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
(2)、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并且学习怎样归纳段落大意。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3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2、“灵巧”是什么意思?
(1)、用拆字法解释。
(2)、齐读:灵活、巧妙
(3)、第1句话中哪些词句反映它飞行很灵巧呢? 各自轻声读第一句话,圈出有关词语。
(4)、 我们圈出的词语突出地表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真行啊!下面,我们就要抓住圈出的重要词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把蝙蝠的灵巧劲儿表现出来。
a、各自自由练读,体会要突出哪些词句。
b、指名朗读。
c、集体读。
d、小结: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要这样,抓住重点词句, 运用声音的高低变化,表现出你对文章的理解。
5、蝙蝠夜行这么灵巧,不由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
(a)、引读。
(b)、生读。
(c)、齐读第2句。
6、敏锐是什么意思?(用拆字法解释,反义词是什么?)
(二)、学习第4~5小节。
1、导入:蝙蝠夜行动作这么灵巧,真的是因为它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已经做过试验。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下面我们继续学习4、5小节。
2、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小节。出示思考题:科学家三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试验证明了什么?
3、学生默读填表。
4、师出示表格。一边问,一边填表。
5、蝙蝠蒙上眼睛后,飞行时铃居然一个也没响,它已经灵巧地避开了绳子,课文中还有许多词语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本领可真神,各自轻读第4小节,一边读,一边在这些词语下面圈圈划划,练读时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突出这些词语表达好文章的意思。
6、你圈出了哪些词?
a、“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7、练读。(读的时候要好好体会这些词,体会深,才能读得好。
8、下面,我们继续默读第5小节,填表。
9、交流。
10、第一次试验证明了什么,读读书上的句子。第二、第三次……
11、齐读第5小节。
(三)、学习第6小节。
1、导入:蝙蝠靠嘴和耳朵配合,是怎样探路的?
2、朗读第6小节。
3、反复是什么意思?
4、现在老师就把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蝙蝠夜行的秘密,用幻灯片演示给大家看,好吗?
5、出示灯片。一边出示,一边说。遇到小虫子,遇到障碍物……
6、板书。
7、再次映示,要求复述。
8、学生集体根据板书、复述。
9、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第二段。
(1) 第二段的段意应该怎么归纳?
(2) 先回忆一下归纳段意有哪三个要求?
10、学生默读,出示归纳段意的三个要求,按照这三点,默看课文。
1、出示选择题:
(1)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不明确)
(2) 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不完整)
(3)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ˇ)
(4) 科学家通过第一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科学家通过第二、第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探路。(不简洁)
2、先选择,说出理由,再齐读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先分读,再考虑黑板上的填空怎么做?
2、板书。
3、演示灯片。(请看灯片)一边演示,一边讲。
4、默读,归纳第三段段意。
四、总结。
1、研究的两个问题明白了吗?
2、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雷达的什么相当于蝙蝠的什么?
3、指名说。
4、填表。
5、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可以想想,雷达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1) 发明雷达,是受到了蝙蝠的启示。
(2) 雷达摹仿了蝙蝠探路的方法。
6、简介仿生学的研究成果。
五、布置作业。
1、造句:反复……
证明……
板书设计:
发出 遇到 反射
蝙 蝠 嘴---→ 超生波---→ 耳 朵←---
| 障
启 摹 反射 │ 碍
示 仿 遇到 │ 物
雷 达 天线---→无线电波---→ 萤 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