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人物的特点,懂得在平时生活中要学会谦让,注意策略,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初步懂得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介绍名著。
我国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古典小说。在文学史上,把它们叫作“四大名著”。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四大名著”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名著的名称和作者,并适当介绍名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二、过渡揭题。
一个小学生,怎么来阅读文学名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具体地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初读全文。
《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课文讲了怎么一件事情了。古典小说,都是章回小说,每一章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一章将讲述怎么一个故事。标题引人入深。
林冲棒打洪教头,他们怎么会打起来的?结果怎么样?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
学生回答后,指导他们概括故事的梗概,并把字数控制在120——150个之间。(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来到柴进庄上,席间正好洪教头也来柴进家。洪教头看不起林冲,要和林冲交手。林冲不好推辞,便在月下与他交起手来。两人战了四五回合,林冲就跳出圈外,自认输了。但是洪教头不让,两人又战了起来。林冲寻机,用棒把洪教头扫倒在地。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
四、教学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读的生字,给3个多音字组词。
2、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重点讨论:
(1)“配”。古代把犯人押送到遥远的地方,让他看不到亲人,孤独地生活,叫“发配”,也叫“充军”。用“配”,组3—5个词语。
(2)“羞”,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羞惭”。讲谁“羞惭”?“羞惭”得怎么样?(“满面羞惭”)。课文中谁“满面羞惭”?为什么洪教头要这样“满面羞惭”呢?要求用上“因为……所以……”回答,相机进行教育: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目中无人。
五、指名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第二段。
1、自读,要求用两个字或四个字归纳段落大意。
2、交流讨论。
(1) 用两个字,是“相遇”或“偶遇”。
(2) 用四个字,是“柴庄偶遇”。
3、再读,思考:林冲和洪教头相遇后,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词语。
4、交流讨论。学生回答后,板书:
(1) 林冲:施礼让座退让
(2) 洪教头:不理睬不相让要交手
追问:洪教头是怎样提出要与林冲交手的?读一读有关的句子。理解“依草附木”的意思和内涵的意思。
三、讲读第三段。
1、自读,也用两个字或四个字归纳段落大意。
2、交流讨论。
(3) 用两个字,是“交战”或“交手”。
(4) 用四个字,是“月下交手”。
3、再读,找出描写他们两人交手的有关词语。
4、交流讨论。学生回答后,板书:
第一次:林冲:四五回合跳出圈外洪教头:抡棒就打恼恨林冲
第二次:洪教头:“把火烧天”劈头打来措手不及倒在地上林冲:“拨草寻蛇”往后一退抡棒一扫打在小腿
四、引导归纳人物特点。
(1)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但他对洪教头很谦让,也很忍让;在不好推辞的情况下,才与洪教头交手,但只战了四五回合,就跳出圈外,好汉不吃眼前亏(因为他身上有木枷)啊!当木枷去掉了,洪教头还要交手时,就寻机把他打倒在地,显出了英雄的本色。
(2)洪教头太傲慢了,目中无人,主动寻衅;当林冲自输了,也不见好就收,不识时务,仍要交手,结果被打,自食其果。
五、质疑。
(先启发学生根据课文质疑,如:①高太尉为什么要陷害林冲?②林冲后来在沧州途中还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原著中都有交代,阅读原著就清楚了。阅读原著,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深刻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六、交流了解四大名著故事情节的途径(读连环画、看电视录象等,但与阅读原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七、总结。
怎么阅读古代名著呢?可以采用浏览的方法,通读原著,要注意理解每章的题目;可以选读原著中典型的章节,围绕本章节中的主要人物,再阅读原著中的有关章节。在阅读典型的章节时,不仅要按照常规的要求进行阅读,而且要认真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抓住人物的特点,从中得到教益,还要注意推敲作者在用词造句上的匠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