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悲壮的一幕(片断,不扣点)
        ★★★★
【字体:
悲壮的一幕(片断,不扣点)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例]五年级《悲壮的一幕》(苏教版)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悲”?并用笔画下来。
  (学生开始自学)
  师:现在谁来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
  生:我认为第6自然段中的:“妻子抱着话筒只说了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这句话很能够体现这种“悲惨”。
  师:为什么呢?何以见得?
  生:从“泪如雨下”和“说不出话来”这两个词可以看出,科马洛夫的妻子因为即将要失去自己的丈夫而悲痛万分。
  师:你讲得真好!
  (这时,一个学生在下面插嘴:“为什么他的妻子要‘抱着话筒’,而不是‘拿着话筒’或‘握着话筒’?”我刚想要批评这个学生的随便插嘴,却听到很多学生都在说:“是呀,为什么呀?”于是我灵机一动。)
  师:为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我们再交流。
  生:我认为科马洛夫的妻子抱着话筒,就像是抱着科马洛夫一样,她把话筒当作了科马洛夫。
  生:科马洛夫的妻子抱着话筒,是把话筒放在胸口,说明了她尽管会失去自己的丈夫,但是她的丈夫会永远活在她的心中。
  生:我觉得此时此刻的科马洛夫的妻子,已经悲伤得连拿住话筒的力气都没有了,所以只好抱着。
  ……
  生:(刚才问的那个学生)噢,我明白了,“抱着话筒”其实更能体现科马洛夫与亲人告别时的悲痛。
  师:同学们问得好,想得深,答得妙。这就叫“学习”。

  [评析]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预想不到的问题,没有当即作出判断,而是抓住学生看来“疑惑”的地方,顺势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说等不同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交流、议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和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层层深入,学生自悟自得,不仅巧妙地解开了疑问,而且让学生亲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变得情趣盎然。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