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潜水艇(第二课时教案)◇ 李吉林
[教学要求]
一、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发现动物特点的兴趣。进行初步的仿生学教育。
二、掌握“沉、浮”“胀大、缩小”“缩微”等词语,学习运用“能够……也能够……”句式。
三、能用几句话或一段话清楚地讲述某一现象。
[课前准备]
两课时。
第一课时:联系儿童生活经验揭示新课、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写字。(略)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结合进行实验,巩固生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以通过学生的具体感受,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鱼和潜水艇》,我们先请小朋友观察小鱼怎么游动。(出示一条游动的小鱼,让学生观察)
1、你们看小鱼游得多快活,谁能说说小鱼在水里怎么游动?(以“一会儿……一会儿……”提示学生说出小鱼在水里,一会儿浮上来,一会儿沉下去,创设问题情境。)
2、看着这一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例:(1)小鱼为什么能游上来,又能沉下去?(2)小鱼在水底下会闷死吗?)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鱼儿为什么能沉又能浮,这一问题在课文的第一段作了很清楚的说明,看谁能自己读懂课文,自己解答问题。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现在谁知道,鱼能沉浮是因为什么的作用?肚子里有什么?(板书:鳔)
4、你们看见过鳔吗?
◆实验:鳔是怎么帮助鱼沉浮的。你们看:
拿出一充气的鱼鳔,系上一小铁片,代表鱼身体的重量,这时鱼鳔带着铁片浮在水面。
◆提问:鱼为什么能浮上来?(鳔里鼓足了气。)
◆把空气排掉,看怎么样?(挤掉空气,鱼鳔带着铁片下沉。)
5、启发提问:
现在你们知道了鱼为什么能沉又能浮吗?谁能说说。
6、书上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课文一开始就说:“有的鱼,肚子里有个鳔”,紧接着提出问题“鳔有什么用呢?”提出这个问题课文上有没有回答?用哪一个词引出答案?(原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引起我们的注意。
◆先说鳔的两个作用:“能够……也能够……”
板书:
能够——浮
(原来) 鳔
也能够——沉
再说怎么浮,又怎么沉,老师这儿有一些词语卡片,看谁能根据你的理解排列好。
7、(排词语卡片,加深理解)
鼓足气——→胀大——→浮
鳔
气少了——→缩小——→沉
8、指名朗读第一节课文。
三、讲读课文二、三两节。
1、提示:鱼因为鳔鼓足气胀大和排掉气缩小而能沉浮。
知道了这个原理,你有没有想到运用这个原理来发明什么东西?可以不可以?(提供句式:如果能……那该多好呀!)(根据学生回答指点,这就叫“启发”)
2、人们怎么根据鱼沉浮的道理发明了潜水艇的呢?
3、范读二、三两节。
4、实验。
(实物演示,模拟情境:拿出一只稍大的有盖广口玻璃瓶代表潜水艇的“舱”;再拿出一只小玻璃瓶代表潜水艇里的“柜子”,可以放进大玻璃瓶——“舱”内。)
◆提出让学生自己看懂书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你们一边看书一边想,用什么代替潜水艇,用什么代替大柜子,怎么装水,又怎么排水,想想这个实验该怎么做?想不起来看书。
◆指名实验。
◆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并解释“舱口”“密封”。
第一步,小瓶中即“柜子”不加水,大瓶“舱”带着小瓶即“柜子”浮起;
第二步,小瓶内即“柜子”加上水,大瓶即“舱”带在和小瓶“柜子”下沉。
5、鱼和潜水艇有什么相同点,排一排。列表: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一个东西能起两个作用,就用“能够……也能够……”
谁能学着说句话。
(例句:(1)青蛙能够在水上生活,也能够在陆地上生活。(2)电饭锅能够烧饭,也能够熬粥。)
总结深化:科学家根据鱼的特点,发明了潜水艇,这是运用了仿生学的原理。同学们课后观察了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动物的这一特点怎么为人类服务?已经发明的,和还没有发明的都可以讲。
学生讲述。巩固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