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一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雨铃铛
        ★★★★
【字体:
雨铃铛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课题
雨铃铛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重点★
难点△
★1、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十一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3、续编儿歌,体会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板书
设计
雨铃铛
沙沙 丁零当啷
教具使用
生字卡片
音乐、课件
雨铃铛头饰
教 学 过 程
(突出重点、难点、分层次处理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
过程或形式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揭题:
1、 课件:歌曲《小雨沙沙》。
2、 板书课题:雨铃铛
3、 认识"铃铛"两个生字,说说怎么记?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读儿歌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 教师与学生共同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随文出示与本课生字有关的词语。

3、 怎样记住生字呢?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 学生到黑板前将生字分类识记。
2) 出示课件:认识房檐的位置
3)出示课件:有关"珠"的六个词语。水珠、泪珠、雨珠、珍珠、珠宝、珠子
4)"洒"在课文的哪句话当中?
5)出示课件:想象记忆"串"字。我们可以说一串什么?

5、认读生字卡片,与生字交朋友。(放音乐)

6、出示课件,巩固识字。


三、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读课文,看谁不仅读正确,而且读流利。

2、读了这首儿歌,你了解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板书:沙沙 丁零当啷

3、你还听过什么样的雨声?

4、放音乐,想象春雨、春景。评选"雨铃铛"。

5、除了小燕子,春雨还会招呼谁?





6、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 巩固识字。
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小儿歌。沙沙沙,沙沙沙,花儿招起了小手,蘑菇撑开了雨伞。房檐挂起了铃铛,池塘露出了笑窝,

随音乐唱歌。
齐读课题。
指名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齐读词语。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本课生字的识字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指一指。
指名读词,齐读。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 ,下位请好朋友读一读。

指名读,与小雨点交朋友。


同位读,指名读。


自由发言。



说有关雨声的词。

学生边听音乐边闭目想象,再指名说一说,朗读课文。
指名说,并将相应图片贴到黑板上,构成美丽的春景图。



齐读,背诵。


自由读,齐读。

与艺术课相结合,体现学科间的融合。





对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回顾。

运用听读识字法,引出生字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合作意识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突出"檐"字的字义教学。

在阅读运用中识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借助课件,形象直观识字。
发挥学生主体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
通过游戏巩固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培养学生"读有所思"的能力和习惯。


比较体会春雨的轻、细。
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文章情感,受到熏陶,发展语言。
续编儿歌,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作业
设计
  搜集并阅读有关儿童诗人金波的作品。
课后
思考
评析: 观摩了张蔚老师执教的《雨铃铛》一课,我有几点很深的感受。概括地说,老师在本堂课中突出体现了两方面的“努力”。一、努力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本堂课中,初次接触课文,教师不急于提出阅读要求,而是和学生共同回顾了已掌握的三种识字方法,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识字中,教师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识字方法独立识字。教师则适时点拨、引导,运用形象直观及游戏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在学生所熟识的语言环境中巩固本课生字。例如“珠”字的教学,教师设计了六个由“珠”组成的词语,让学生在阅读中识记;“洒”字,在学生认读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赶快找一找它在课文中哪一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理句;学文后,教师再次别具匠心地将本课生字编成一首新的有关小雨的儿歌,使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本课生字的巩固。整个识字过程力求实用结合,发展并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另外,教师在本课中比较好地创造性地理解并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整堂课,比较恰当的融入了音乐与美术的因素。从导入学习引用的艺术课学到的歌曲《小雨沙沙》、理解感悟课文中的音乐渲染,到随学生发言而即兴呈现的美丽画面,都不难看出教师关注了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更可喜的是教师敢于大胆突破教材,舍弃了教材中“你觉得雨声像什么?”的问题设计,而换成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读了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是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回答了从书中了解的内容“春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有的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儿歌,我仿佛看到了雨滴落到了嫩叶上,被叶子喝掉了。”还有的学生则把自己想到的也谈了出来“读了这首儿歌,让我想到了《春夜喜雨》这首诗。”于是便有声有色地背了起来。继而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春雨还在招呼谁,做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编儿歌。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二、努力发挥即时评价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课堂中,教师除了在朗读指导中给学生“雨铃铛”的奖励,再并没有过多外在的小红花、五角星的刺激或千篇一律的“棒棒棒,你真棒!”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评价。例如在“珠”学习中,一学生说“这个字,还是‘宝莲珠’的‘珠’。”教师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教师这样的激发引导下,另一学生又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我还知道‘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起来。“‘招’字还可以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它。把‘斩昭’的‘昭’的日子旁换成提手旁就是这个字。”教师接着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了“昭”这个与本课无关的新字,继而评价“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又帮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 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更突出体现了评价的学科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也更具可持续性。在发言学生得到肯定鼓励的同时,更受益的是全班所有的学生。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榜样的目标,更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产生新的思维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因素。个体生命的潜力尽在于此,师生情感的共鸣尽在于此,课堂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尽在于此! (市南教育中心 杨传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