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一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断(2则)
        ★★★★
【字体:
《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断(2则)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
    (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
    (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
    (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
   (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
       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

  师:(出示课文插图)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诗人,看图中这位年长者,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师: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近处古松耸立,松下诗人与童子问答,远处山高林密,云雾米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师:隐着年纪这么大了,他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又想对隐者说点什么呢?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
  1、以图为导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