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科学小品。从作者的写作本意看,是让同学们对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二、教学设计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掌握生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们征服宇宙的信心。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四、学习目标
1了解宇宙里有些什么
2抓住关键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3初步掌握说明方法的应用
4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概括宇宙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板书课题)先向大家提一个小问题: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同学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我国西汉有一部书叫《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就是天地万物。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请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宇宙里到底有什么,宇宙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速读课文)
答:(宇宙里有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宇宙的特点是辽阔无边、运动发展、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
(板书说明内容、对象特征)
(二)、依次排序,体会科学顺序。
师:作者在说明内容上,为什么先说恒星?
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写的。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吗?
是第二段的“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师:作者抓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先介绍近的看得见的已知的,再写远的未知的。根据这一规律,请一同学到黑板上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把说明的内容写出来。
(板书:由近到远 由已知到未知)
(三),合作探究,学习说明方法。
科普说明文,往往采用直观形象的说明方法,使深奥的内容易于理解、接受,这就需要用到说明方法(请大家看投影)。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要找出例句,并说一说说明方法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用圈点的办法找句子。)
(学生自由交流)
例:第四段“这样的小星星发出眩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30000~50000摄氏度”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恒星温度高。
例:第四段“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运用了作比较。说明小恒星的密度大。
运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时,要注意被比较的事物一定要是我们所熟悉的。
例:课文把恒星分成大、中、小,这是分类别。 (分类别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 )
小结:
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3000摄氏度。
每秒钟能飞16.7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作比较: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
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
光线和宇宙飞船。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打比方:萤火虫——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
恒星——水滴,说明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
铁饼,环——银河系的形状。
分类别:恒星——大、小、中。
星云——亮星云,暗星云。
举例子:仙女座。
所有的星星和恒星系全都在飞快地运动着。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
行星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飞奔。
下定义:亮星云,暗星云
(四)、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1) 准确性:
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
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
不准确。)
(2) 生动性: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 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得数一千多年!
(五)作业。
(小结课文后,结合“神州五号”发射成功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为祖国争光。)
大家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57年,文章中介绍的“宇宙”内容,有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回去后查找资料,以“宇宙新发现”为题,补充丰富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