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
2、诗意盎然的语言蓄满深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2、 教学器材:投影仪;北大图片;有关北大的文章。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1.通读课文 |
借助工具,流畅朗读 |
导课 |
2.直观形象 |
观看、阅读图片 |
出示相关资料 |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
发表见解;交流 |
组织交流、评价 |
4.北大对我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
再读课文,重点研读第二部分文字,组内交流讨论 |
布置任务,引导思路 |
5.体会本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
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句、段落,谈自己的感受 |
组织交流,参与活动 |
6.拓展 |
片段写作 |
组织写作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北大军训故事(略),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严肃、庄重的力量?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一名北大学生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借助工具,扫除文字障碍。
三、组织学生观看阅读相关图片。
四、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思考:作者对北大有着什么样复杂深厚的感情?
五、文章思路与内容:按文章给出的时间顺序理清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发生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完成。
参考:
7岁时,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时,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多时,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即将16岁时,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六、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七、作为一篇为校庆而作的文章,作者回忆自己的金色年华,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蓄满了作者对北大深刻的感情而显得异常丰富,你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字有些什么样的体会呢?小组讨论总结。
八、拓展作业: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教学点评:
教师在教材处理上着眼于人文教育,这正契合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作为研究课,新教材的处理没有可供借鉴的东西,教师在自己真实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佳作,这本身就比机械单调的“工具型”授课前进了一步。
授课内容的处理上,教师紧扣住文章语言优美及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这两点展开。整个设计围绕这两点,有张有弛,贯古通今,让学生在欣赏佳作的同时拓宽视野,经历一次文化洗礼,这正体现了教师的人文理念。
具体授课中,教师的言行无不充满对北大文化北大精神的探索与向往,这种无声的教育也无形中有力地感染了学生。
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