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言事 投石击水
江苏省建湖实验初中 杨义顺 224700
苏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安排的是“关注科学”专题,该单元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是:1、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2、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一些方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安排在该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中唯一的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该课的教学重点有:1、创造性思维的要求。2、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3、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且不说,该课文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也不说针对七年级学生提出“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这一教学重点是否恰当,单单是要让七年级学生分清“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就相当不容易。故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颇动了一番脑筋。
这天,我特意搬了一套作业本去上课,意欲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作介绍和评价:1、今天老师做了些什么?他是如何做的?2、我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发言,来增加对“记叙和议论”的感性认识,从而弄清“记叙就是对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作叙述”、“议论就是对某个事件、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发表看法”。
当我快走到教室门口时,看到班上两个同学因皮闹而扭打起来,其他同学则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围观。灵机一动,这不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吗?
我不动声色地依照惯例,检查了学生的作业,然后宣布上课。
“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课间十分钟,我们班发生过哪些事?”
“xx和xx打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打架!”我故作惊讶,“怎么回事?”
接连找了两名同学,吱唔了半天,都没有把事情说清楚。
“老师,你让他们自己说。”不知是谁幸灾乐祸地叫了一声。
“好,xx和xx,你们把刚才发生的事,给大家介绍一下,说具体些。”
甲说:“下课时,我想和xx开个玩笑,趁他不注意,将一只脏口罩盖在他脸上。Xx很生气,追着我打,我也不甘示弱,就你一拳,我一脚地打起来了。”
乙说:“课间,我站得好好的,xx不知从那里找了一只口罩,脏兮兮的,盖在我脸上,弄得我一脸一嘴的灰,你说气人不气人,他又不向我道歉,我就跟他打起来了。”
“谁来帮我概括一下,他们说了些什么。”
“对,像他们这样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完整地叙述出来,写成文字,这就是记叙。”
“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甲说:“这件事是我不好,我不该捉弄人,把脏口罩盖他脸上,更不该跟他对打,既伤害同学间的友谊,又违反了班级纪律。”
乙说:“这事尽管是他挑起了事端,现在想想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气量太小,不懂得宽容别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拳脚相加,一旦打伤了人,再后悔就来不及了,真是既损人,又害己。”
“他们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同学们,你们听了他们的发言,有什么看法吗?”
丙说:“这件事反映了我们同学自我约束力不够的毛病,平时对自己不严格要求,皮闹惯了,一点小事,各不相让,不可开交。”
丁说:“这事虽然不大,但如果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就会越闹越大;而且其他同学还会模仿。其实我们每个都有责任制止和帮助他们,决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起哄,看热闹。”
“像刚才这四位同学这样,把对某个事件、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看法发表出来,写成文字,这就是议论。”
“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不仅帮助这两位同学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一次教育。同时,我们还学到了一些知识,弄清了什么是记叙,什么是议论。”
个人认为,“即景言事,投石击水”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只是事前要反复酝酿,充分预设,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景”,心中有“事”,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就地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