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让学生自由描绘人生之图——课堂教学手记
      ★★★
【字体:
让学生自由描绘人生之图——课堂教学手记
作者:王 珂    教案来源:沙东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1

  在对新教材从接触到使用的这段时间里,我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我在努力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在教改的理念下如何教育学生?
  许多年前,教育界就提出要素质教育,其中包括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民主教育”就是学生独立人格、平等意识等现代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在一起。我觉得,这套新教材的特点就是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空间扩大到学校以外面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广阔天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以前,我对学生虽然也充满了教育热情,但基本上是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客体。而现在,教学实践让我越来越感到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人,而不是以往压抑的、死气沉沉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新教材充满了人性、人情、人道,使我在贴近学生的过程中从关注他们,到被他们感动,进而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喜悦。
  现在,我们老师有种种困惑,那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总以成绩高低论英雄。所以,我觉得所谓“带着镣铐跳舞”就是老师在“成绩”的压力下艰难前行的状态。教育、教学改革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是继续培养膜拜师长、臣报权威的顺从者,还是重新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新者?我想,答案是明显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下面,我谨以七年级上册中的两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的教学手记作为例子,以此表达我心中的信念;也许,还会有碰撞;但是,教改这只雄鹰,毕竟已经顽强地起飞了。

手记一:挑战逆境 铸造人格
——《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本文的教学上,我共设计了六项活动,让学生参与:
  (1)让学生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处在那黑暗、寂静的环境中,内心充满着恐惧、焦虑、无助和伤心,认为自己体弱无用,战胜不了怯懦的心理。(2—3分钟)
  结果:学生透露出内心的讯息,有伤心、担忧、无奈、同情,而更多的是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
  (2)请学生就杰利撇下“我”这一举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杰利够朋友吗?”
  结果:a、不够。因为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有情有义,所谓“患难见真情”,不应撇下“我”不管。
  b、够。因为他觉得自己帮不了我,所以离开去找大人来帮助我,他的做法很明智,而且是人之常情。
  老师评议:“两种看法都很有道理,这完全视乎你们自己的感受。我要说的是,无论怎样,我们做人都应人都应心胸开阔,既然做朋友,就不要斤斤计较。有意见可以提,但要宽容,善于理解别人,学会坦诚相待。”
  (3)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并做记录。反馈回来的意见大致有三种:
  1即使有危险,也应一试。
  2应该去找警察,自己不能冒险,更不能逞英雄。
  3可以去找邻居或其他大人。
  以上三种意见,以同意第一种的人居多。通过家长反馈回来的结果,我认为体现了许多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做人品质,而不是一味保护孩子,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我从这个方面引申开去,针对现在独生子女自私、自我、怯弱等缺点,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和其他”、“勇于在逆境中战胜自己”。
  (4)老师讲故事,学生参与讨论:
  有一位曾经事业有成的记者,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徘徊,潦倒不堪,心情低落。这时,他遇到了以前采访过的一位俄罗斯音乐家,这位名人邀请他回自己下榻的酒店作客。记者问路程有多远?名人说:“不远,只有五条马路的距离。”于是,他们边聊边走,沿路还不时驻足欣赏周遭的有趣的事物,不知不觉,就已走过了六十条街。而记者却浑然不觉得累。这时那位名人告诉记者: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着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当你把很远的路分成一段段地走,走一段休息一下,看看有趣的事物,那么,走多远的路也不觉得累了。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面对困难不要害怕。无论多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分解的,当我们将小困难逐个击破后,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本文的人生哲理。
  摘录:
  1想通过升中考,先向每次的小测验要成绩。
  2一座高楼大厦的耸天而立,需要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
  3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
  4只有先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
  (6)把课后练习三作为练笔,让学生回家写,按学号在课室分批张贴。
  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做人,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这些都是他们以前所欠缺的。据此,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教育上的成功。  小结:现在全新的社会环境,无疑呼唤着一种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应变能力、人际相处等,都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或较薄弱的。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个性张扬,都需要我们做一个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教育者。

手记二:心灵之花在这里盛开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最美好的一定是最真诚、最自然的。——题记
  一、准备阶段:
  1.开学第一周让每位学生的父母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孩子。题目为《谈谈我的儿子(女儿)》,谁写的就署谁的名字,并把文章放在信封里,交学生带回来。
  2.第二周同学们开始熟悉了,就让他们自由分组(5人左右),可以凭兴趣相设成组,也可以兴趣不同,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3.要求同学们做以下三项准备工作:
  (1)展示自我风采。把自己最独特、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
  (2)展示小组特色。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图片或其它,展示小组的特色。
  (3)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位同学,发现他(她)身上不易被人发觉的闪光点,真诚地加以赞扬。
  目的:懂得欣赏自己,学会欣赏别人,团结互助,营造班级和谐、友爱的氛围。
  二、课堂实施过程:
  (一)我就是我(个人上台展示自我风采)
(1)各有各精彩:
  说说自己的血型、星座、名字的由来、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等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2)请为我鼓掌:
  学生展示自己最擅长的:有讲笑话的、唱歌的、跳舞的、表演快板的、有拿出自己珍藏的宫崎峻的所有作品的剧照的,甚至还有一位同学摆出了小学以来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状…… 
  (3)答记者问:
  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
  如:A.“如果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大吃一顿。”
  B.“你最想成为哪种人?”“成为你想我成为的那种人。”
  C.“你最满意自己的是什么时候?”“明天的我。”
  ……
  老师评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让大家了解你,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我想,同学们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又加深了,对吗?”(学生表示赞同)
  (4)真心面对面
  作为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这个环节以老师的自我展示为结束。能够如此接近老师,了解老师的喜好和内心所想,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事情,看着学生们专注和高兴的样子,我也深感满足和欣慰。从他们微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会更亲密地一起学习和生活!
  (二)快乐在线(展示小组特色)
  摘录:
  (1)朗诵冰心的诗
  (2)介绍贝多芬及其作品
  (3)介绍《傲慢与偏见》及其作者简·奥斯汀
  (4)配乐朗诵自创诗歌
  (5)学电台播音员,开办一分钟讲座
  (6)打拳
  (7)即席挥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跳街舞
  ……
  老师评议:“不看不知道,你们比老师强多了。知道吗,当你们在台上挥洒自己风采的时候,你们已经进入了一段崭新的成长历程——向成熟迈进。无论是思想、个性、知识,还是风度,都有了一个飞跃。祝贺你们,你们长大了!”
  (三)来自心海的消息(欣赏别人)
  同学们纷纷上台,热情赞扬身边同学的闪光点。都是一些平时不易被察觉的细小之处,赞扬的同学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被赞扬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但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感动和兴奋。我相信,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被赞扬的同学,他们对这一堂课的印象会特别深,而且同样的优点将会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闪光。
  有一位同学是欣赏全班同学的,因为觉得大家都友爱、团结、和睦相处。
  有一位同学是欣赏我,因为“老师亲切,有个性”。当这位学生说到欣赏我的时候,我颇为吃惊,但随后就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是把我当作了活动中的一分子,也就是他们说的“自己人”。由此可见,我这个参与者的角色是成功的,我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他们的童心。
  (四)点滴真情(公开家长的信)
  以家长的拳拳爱心感动他们,以家长的殷殷期望激励他们,树立理想,奋发向上。
  家长们的来信写得十分恳切、真诚、客观,言辞间流露出对子女深深的爱和期望,尤其是许多家长通篇都以“我的儿子”或“我的女儿”、“这就是我…的儿子(女儿)”来称呼孩子,一份份“天下父母心”跃然纸上,真让人感动。我统计了一下,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健康成长,有健全的人格,有快乐的心境,就够了,对学习的好坏不强求。而且90%的信都是父亲、母亲共同签名,可见他们非常重视这次“作业”,非常重视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信学生没有看过,所以很自然地有一种神秘感。当我抽念来信的时候,他们很认真地聆听。我把所有的信发给学生自己看,并要求他们回去写一篇读后感。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原来我的父母是这样的爱我、珍惜我,而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和失望,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的爱和期望……”;有位同学这样写道:“……以前吃饭都是妈妈帮我盛饭,以后我要为妈妈盛饭!”类似这样的心声还有很多,学生的心与家长的心拉近了。
  事后,我要求他们把家长的信和自己的读后感放入成长袋,作为一份珍贵的成长资料。
  小结:一直以来,在教育理论上,都强调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即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可是,落实到教育实践上,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苏霍姆林斯基、陶行之、叶圣陶等大教育家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这样一个质朴的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做到目中有“人”,我们要欣赏的是一朵花,而不仅仅是一片花瓣。我想,教育与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作者单位 沙东中学)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