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九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环球》:纪念雨果的101个理由
          ★★★
【字体:
《环球》:纪念雨果的101个理由
作者:刘芳    教案来源:网络转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4
  几天前,法新社一位同行给我打电话:“雨果曾经写文章,谴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你知道吗?”我当然知道,对雨果(或者对圆明园)有所了解的中国人,可能都知道。听电话那边一愣,我意识到,这个重大发现让这位法国新闻工作者狠吃了一惊。

  他有这个重大发现,因为2月26日是雨果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日,法国几大期刊都出了雨果专刊,各文化机构都安排了关于雨果的纪念活动,近几个月的法国,从推介到考据,从研讨到反思,维克多·雨果无处不在。

  1月7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教育部要求法国所有中小学校第一堂课必须教雨果的作品。教育部长雅克·朗也到了巴黎一所中学,带学生朗诵雨果流亡期间创作的诗歌,他说:“朗诵伟大的作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接下来,法国媒体就争辩,某年某月某日某小学生读了某篇雨果,这样的活动有没有实际效果?有学生抱怨雨果的文章不好懂,于是媒体开始讨论“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以及“语文教育该往何处去”。

  2月26日,文化部安排了一趟专列,带4车厢官员、文化人加1车厢记者,前往雨果故乡贝藏松参加诞辰纪念。这项活动是法国政府出钱——他们真的有心投资文化事业,也真的有钱。由于当时希拉克总统和若斯潘总理已先后宣布参加4、5月份的大选,贝藏松是若斯潘左派根据地,所以纪念活动有竞选特色,这下媒体又有话要说了。3月初,竞选一拉开序幕就搞得如火如荼,法国电视二台做了一档节目——“雨果会投谁的票”。

  根据法国文化部的公报,这一年,全法国安排了200多场大型雨果纪念活动,戏剧表演、电影、报告、研讨会、诗歌朗诵、作品展等等。每场活动角度不同,巴黎十几场雨果研讨会的课题有:“民众之声”、“雨果与诗歌”、“秩序与颠覆”、“雨果与政治”、“雨果与革命中的暴力”、“雨果与做祖父的艺术”、“雨果与东方”、“雨果与女人”、“雨果与流放”、“雨果与大海”、“雨果与宗教”、“雨果与肉欲”、“雨果与欧洲联盟”、“雨果与死刑”、“雨果与建筑保护”……

  凑着法国人的热闹,东翻翻西看看,我对雨果也有些重大发现,比如:他年轻时是个白面书生,容颜俊俏,59岁写《悲惨世界》的时候不天天刮胡子,才成了我们现在常见的他的样子;他除了作文章和搞政治,还是个画家;他一辈子热爱女人,快80岁了还在乱搞。当然,最重要的发现是,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法国人为什么喜欢雨果。

  法国人本来就重视历史和文化,文化的名人大事,媒体肯定给它上头版,出专刊,搞访谈,政界人物讲话,文化机构必然组织活动,巴黎各区政府的图书馆都把相关作品摆出来,推荐给市民借阅欣赏。雨果纪念活动尤其隆重,因为他的生平实在伟大,事迹实在感人: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而且是富有创见、满怀激情、能量充足、生活充分、敢于挑战权威、积极议政参政的知识分子;他既是思想的推动者,自由的追求者,也是政治的行动者。在法国人心目中,他是一个时代的浓缩,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宝。

  民族精神这个事儿,不是他们那个民族的,跟他们那个精神就不那么亲。但哪个民族不看重自己的精神呢?就因为大家都看重,所以这世界异中更有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伟人属于全人类,大家都巴不得世界各族人民都出伟人,当然自己的民族出得越多越好。所以,法国人对雨果百般珍爱,实在是有100个理由先,而且都没法儿以重要性排序,第101个就是雨果还抗议过英法联军烧了咱圆明园。雨果满足了法国人文学

  雨果以诗歌创作踏入文坛。他15岁参加法兰西学院组织的诗歌比赛,写了首320行的长诗,题目是《在所有生活境遇下通过学习获得的幸福》,因为写得实在好,院士们不相信作者才15岁。雨果的诗歌创作持续60年,每隔两三年就发表一部诗集,一直到临终前。

  25岁,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在长篇序言中反对古典主义艺术观点,坚持不要公式化而要具体地表现情节。这篇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雨果因此成为运动的旗手。29岁,雨果写出《巴黎圣母院》。39岁,雨果入选法兰西学院。法兰西学院成立于1635年,永远保持40名终身成员,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代表着法语的优雅和魅力。41岁,雨果19岁的大女儿溺死塞那河,雨果陷入深深的悲痛,此后十几年,他参与政治生活,没有重要文学作品发表。60岁,雨果发表《悲惨世界》。72岁,雨果发表《九三年》。

  雨果有惊人的能量,他15到20天就能写完一个剧本。写《悲惨世界》的时候,因为出版商催得紧,他经常站着写,写得飞快。中年晚年雨果,在写作的同时,还有繁重的社交生活,所以他遵循铁的工作规律,每天凌晨开始写,一直写到下午一两点,下午社交,晚上有时约会情妇,有时继续写作。

  雨果写了60多年,共写诗26卷22万行,小说20卷,剧本12卷,文学评论21卷。他还有4000多幅水彩和油画。中国翻译出版的雨果文集有900多万字,翻译家柳鸣九说:“他的诗律,为法兰西民族的每一个脚步打下了永恒的节拍。”

  法兰西学院院士让—玛丽·鲁阿尔说:“关于文学,如果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表达我们的梦想,升华我们的激情,我们将是多么幸运。雨果正是这样满足了我们。他体现了一切:一个在行动和思想中颤栗的世纪,一场文学运动,光荣与失败,荣誉和诅咒,身为父亲他遭遇过丧女之痛,身为祖父他享受和表达着天伦之乐。他所在的世纪,意识形态的实验接连发生,他的作品,就是那个世纪所有灵感的总和。法国人乐意在某个作家身上发现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感受过一切,看到过一切,经历过一切。雨果满足了法国人,满载才华的他,让我们满载着他的作品。” 政治

  因为早熟又长寿,雨果一生83年伴随并推动了法国19世纪政治思潮的3次变化:保皇,拥护拿破仑,拥护共和。

  雨果9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分手了,雨果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拿破仑的憎恨影响着他,少年雨果曾和母亲一起向路易十八高呼“吾王万岁”。雨果最初的政治诗歌都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17岁,雨果与父亲恢复联络,他父亲是拿破仑的将军,与父亲的接触使雨果变成了拿破仑的坚决拥护者。1830年“七月革命”时雨果28岁,政治上进一步左倾,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他编出了卡西莫多和埃斯美娜达那样同情弱者、讽刺教会的故事。

  1848年“二月革命”后,46岁的雨果当选国民议会左派领袖。他以无比的热情和雄辩,号召民众建立一个世俗的、自由的、宽容的、博爱的社会。他反对剥削和虐待儿童,反对歧视妇女,反对流放政治犯;他提倡普及义务教育,建议取消死刑,希望欧洲结成合众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共和国被帝制取代,雨果因反抗而遭流放,一走19年。期间他写过许多对拿破仑三世极尽嘲讽的政治小册子。1876年,雨果又当选第三共和国的参议员。1885年5月22日,200万人在巴黎参加了他的葬礼。

  雨果研究专家、巴黎大学教授吉·罗萨说:“我们向现代性过渡的几个重大步骤,雨果一人身上就全部体现了。雨果的政治经历,就是19世纪的历史概要。” 女人

  雨果与奥黛尔青梅竹马,20岁结婚,生有5个子女。后来各自找了情人。雨果的情人朱丽叶是个演员,相遇时,他31岁,她27岁。流亡时,她在他身边。不在一起时,他们天天写信,总计两三万多封。众多情妇和艳遇之中,朱丽叶是雨果的最爱。

  雨果的记事本有很多女人的名字和代号,还有一些奇怪的、特定的符号。有研究者认为,雨果是在用暗号记录他跟女人的性关系,另有研究者认为这样解释太牵强,但所有研究者都同意,雨果热爱女性,对女人有永远的欲望——“他饮过一千杯肉欲的酒。(《费加罗报》语)”雨果的记事本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生自己的气。我为什么总是在爱。我是一个老疯子。”

  1873年,雨果71岁。9月初他看一场演出,迷上了一个23岁的女演员布朗什。67岁的朱丽叶气得离家出走。那几天,雨果的记事本上是这样写的:

  9月19日:灾难。

  9月20日:四处发电报。给所有人写信。找了她一整天。绝望。我的灵魂离开了我。

  9月23日:收到电报,她在布鲁塞尔。

  9月26日:她回来了!去火车站接。共进晚餐。悲惨的一星期终于过去了。我向她保证,再也不去找布朗什。

  9月28日:布朗什真是销魂。

  法国当代史博士、前政府发言人麦克斯·卡罗也是雨果爱好者,他写的雨果传记集中表现雨果浪漫的人格和个性。卡罗说:“雨果的雕像成了碎片。雨果这个人,在种种复杂和神秘之中,站了起来。”(刘芳)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