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正文
克隆技术面面观
          ★★★
【字体:
克隆技术面面观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克隆技术面面观

 

    世界上第一只成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因肺部感染而于2月14日接受了安乐死,“享年”6岁半。它的“英年早逝”,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使原本就已沸沸扬扬的围绕克隆技术的争论又起波澜。那么克隆技术究竟是一种什么技术,今后又将如何发展,人们对此给予很大关注。

    让我们将历史的长卷翻到1996年。这一年的7月5日,在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伊恩·威尔莫特教授等人的殷殷期盼中,用体细胞克隆出来的小羊多利来到了世间。它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随后,日本、美国等也相继培育出克隆牛、克隆鼠、克隆猪等。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又有所不同。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的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在自然条件下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并培育出了一些哺乳动物。但由于形成胚胎时要靠精子同卵子的结合,所以这些动物的遗传物质依旧是一半来自父体,一半来自母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克隆动物”。

    多利的诞生是没有精子参与的,它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单亲。当时,科学家们从一只成年绵羊身上提取体细胞,然后取出这个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另一只绵羊的已经抽去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最后再将新合成的卵细胞植入第三只绵羊的子宫,结果培育出了多利。

    多利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可以利用动物的组织细胞,像翻录磁带或复印文件那样复制出大量的生命体,这使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提出的克隆设想变成了现实。

    1998年,以美国科学家为首的国际研究小组发明了“火奴鲁鲁”技术,对克隆技术进行了重大改进。这种技术首先是不再移植整个细胞核,而是利用超细的吸移管,只把基因注入去核卵细胞中。其次是不再采用电刺激促进细胞融合和分裂,而是采用化学物质氯化锶来对处理后的卵细胞进行刺激。这样,“火奴鲁鲁”技术就大大提高了克隆的成功率。

    克隆技术是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高畜群的遗传素质和生产能力,拯救濒危动物等的理想手段。此外,克隆技术还可以用来生产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等,并且接受移植的患者不会出现排异反应,这也就是所谓的“治疗性克隆”。“治疗性克隆”在医学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和一部分科学狂人所鼓吹的“生殖性克隆”,即“克隆人”是不同的,应该区别对待。

    科学家们围绕克隆技术一直争论不休。支持者当然可以列举出无数理由,反对者也能历数出此项技术的种种不足,如克隆动物早衰、易于流产、夭折、畸形现象等都非常严重。目前,关于克隆技术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因为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