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中国摩尔根
一个上了九十年纪的人,他的每一道皱褶里都匿藏着历史的几个章节。静谧中有什么向我们流来,又有什么随之而去,那便是时光的屐迹———一种由灿烂归于平淡的生活。
见到谈老,是在上海南翔镇一个非常高级、由上海慈善基金会集资兴建的敬老院里。
我们去时正是他和夫人吃早饭的时间。丰神俊朗的先生一脸和蔼,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闲闲地端坐着,姿态优雅地一小口一小口啜着豆浆。一碗稀饭、一只菜包、一碟肉松、一枚茶叶蛋。杯盏的碰触声使心灵得到幸福的休息。
谈家桢是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基因论创始人、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摩尔根(其弟子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生。
1930年,谈家桢在北京燕京大学生物系做李汝祺先生的研究生,李先生将他的一篇《异色瓢虫鞘翅色斑遗传》的论文寄给了当时已68岁的摩尔根。摩尔根当即非常热情地接受他到那里去攻读博士学位。1934年,他开始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在摩尔根的助手杜布赞斯基教授指导下进行。
但在建国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摩尔根遗传学说及他的弟子受到压制。幸亏毛泽东几次点名保护,谈老才安然度过那多事之年。他的前妻傅曼芸却终因不堪批斗折磨,含冤自尽。
严寒过去,为了迎接生命科学的高潮,1999年9月,复旦大学成立了研究机构“复旦大学摩尔根-谈国际生命科学中心”。一则为了纪念,二则是体现中心管理运作的国际性及所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沿性。谈先生任中心名誉董事长。
作为中国摩尔根,谈先生创造了三个中国第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1999年,国际上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为“谈家桢星”。
科学精神有时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对于科学,永远要有一颗敏感、年轻、执著的心。
在谈老家中,有一首他抄录的自勉诗:“人体进化秘最玄,寻踪苦觅穷辨源。万类古今何相似,缘是基因密码传。巨言出,惊九寰,送浪蛰旗心映天。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正是他飞越黄昏的写照。
1997年3月,谈老出席浙江大学100周年校庆活动后,考察了浙江九源基因工程公司。他突然有一种预感,我国即将掀起生物工程产业化高潮,同时深感保护我国基因资源已迫在眉睫。他写信给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几点建议。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批示。谈老又提出在中国建立南北两个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建议,这个建议很快被中央采纳。
1998年,南方基地就设在上海。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陈竺任主任,谈老做名誉主任。接着,他又促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新黄浦集团合作,成立“上海新黄浦复旦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推进人类基因组研究向产业化发展。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
谈老觉得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需要攻克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癌肿、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多基因遗传病等,人类健康长寿理想境界的到来必将是通过预防而不会是通过治疗。
谈老说:“我们可以期望未来的医学将会大大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当然,我们不能消灭它们,这正如我们不能期望去消灭生命现象的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