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本草纲目》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我国出了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名叫李时珍。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李时珍从小身体瘦弱,常常咳嗽发烧。幸亏他的父亲李吉闻是个医生,细心地给他调理治疗,身体才慢慢地好起来。他深深感到失去健康是很痛苦的事。他想;“我要是能当一名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医生,该有多好。”
蕲州是一个出产药材的地方。艾叶、白花蛇,还有麦门冬……各式各样的中草药布满在山头上,到处都是。那时候,做医生的兼管药、要负责给病入抓药。李时珍家里就有一个小小的中草药房。他经常跟着爸爸上山采药;回家以后,就帮着加工药材。草药要摘洗干净:虫子药有的要掐头去尾,有的要剪去翅膀,有的肉还要泡醋浸酒,把毒性去掉。李时珍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界,热爱医药。
李时珍对医药有这样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却暗暗发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把医生的职业看成是贱业,根本不放在眼里。李言闻希望儿子多读点四书五经。弄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李时珍对科举一点也不感兴趣,非常讨厌八股文章。他喜欢读的是那些讲植物和动物的书,象《尔雅》、《菊谱》、《竹谱》,以及有附图的本草书(就是讲中药知识的书),象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等。
李吉闻总觉得当医生没有出息,经常督促李时珍读经书,好去应考。李时珍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试试。十四岁那一年,他考中了秀才,后来又去考举入,三次都失败了。他下决心不再应考,向父亲表示立志为医。他父亲看他态度坚决,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从二十岁起独立给人看病。正巧这一年家乡发大水,水退以后,又流行瘟疫。但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轻。老百姓贫病交加,生活十分痛苦。李时珍拿出全付精力给穷人治病,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在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好些讲药物的书并不完全可靠。药书上说柴胡和麦冬等可以治寒热,可以润肺。他自己咳嗽发烧,用了这几味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后来父亲给他用了黄芩才治好了。黄芩为什么能治这样的病呢,过去的药书上没有提到,需要加以研究和补充。更严重的是药书上还有不少错误,引起过无法挽救的医疗事故。有一次,有个医生给一个癫狂病(就是现在所说的精神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用了一味药叫防葵。没料到病人吃了很快就死了。又一回,有个医生给一个身体虚弱的病人开了一味补药叫黄精,结果也吃死了人。李时珍对这两件事做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药书上把防葵和狠毒、黄精和勾吻搞混了。浪毒和勾物全是毒性很大的药,把它当成补药,还能不死人?这件事触动了李时珍,他因此立下宏愿,一定要把古代的本草书好好地整理。一下,把那些危害生命的错误纠正过来,把那些迷信邪说加以驳斥,把新的经验和知识补充进去。
要做好这种工作。首先要熟读古代的有关书籍。因为只有多读,才能有比较和选择。于是李时珍每天除了看病而外,有空就专心一志地读书,一边读,一边作笔记。哪些讲得对,哪些讲错了,哪些还需要验证,他都—一记录下来。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李时珍已经三十五岁。古代的医书、药书,他几乎读通了,其他有关的古书,他读了足有八百多种,单是摘下来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可是有不少疑问,光看书还是解决不了。比如说,柑子、袖子和橙于这几种水果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区别?又比如苹和萍蓬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还是没有搞清。
有一次,他问父亲:“书上说白花蛇有二十四块斜方块的花纹,是真的吗?”父亲回答说:“咱们新州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凤凰山去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是真是假了吗?”李时珍认为确实应该亲眼看看。第二天,他独自上了凤凰山,跟着捕蛇人爬到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李时珍仔细一看,白花蛇果然有二十四快斜方块形的花纹。
李时珍觉得亲身实践是个好办法,得到的知识比书上写的更真实。还可以得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他决定到各地去游历,增广见识。他到过河南、河北、江苏等许多地方,连牛首山、天柱峰、茅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次,李时珍听说均州(现在湖北省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海,人吃了可以长寿。李时珍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一天他来到太和山,在半山腰一座庙里休息。看庙的老头听他说要上山采榔梅。吐了吐舌头对他说。“可不能去啊!当今皇上有命令,榔梅只能由皇家来采。谁要是采了,就要问罪哩!”李时珍心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树,又不是皇上自己种的,为什么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几个回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果实,有多大功效。”这天夜里,李时珍趁着月色偷偷从小路溜到山上,终于采到了几颗榔梅,还连枝带叶折了几枝,连夜下山。回家仔细一研究,原来榔海是一种榆树类的果实,根本不是什么“仙果”。说吃了能长生,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李时珍看到陶弘景写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动物叫穿山甲。最喜欢吃蚂蚁。蚂蚁那么小,穿山甲怎样吃它呢,李时珍来到河边,找到了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原来,穿山甲身上披着一块块的鳞片,能张开又能合拢。它把鳞片全张开的时候,身上放出一种特殊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底下钻。等蚂蚁爬满了一身。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就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会,蚂蚁都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为了进一步证实;李时珍特地提了一只穿山甲;把它的肚皮切开一着,果然胃里装了一升多蚂蚁。
李时珍通过实地观察。弄清了许许多多书本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他三十八岁那一年,明朝皇帝命令全国各地把有名的医生都推荐给太医院。蕲州的地方官把李时珍的名字也报了上去。李时珍本来无心当官,可是想到太医院里有好些别处见不到的珍贵的医药书籍,就答应到京城去就职。皇帝要太医院给他炼长生不老的仙丹。李时珍最痛恨这一套,皇帝也就很少来找象他这样正直的医生。李时珍乐得空闲,在太医院里看了不少书,还有机会见到一些南方没有的药材,和许多外国送来的珍贵药材,增长了不少知识。但是太医院毕竟不是搞学问的人可以久留的地方,第二年,李时珍就找个借口辞职回乡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经过河南省的一个驿站(传送文件的官差落脚休息的车马站)。看到几个赶车的把一种粉红色的花放到锅里去煮。他知道这种花叫旋花,就问赶车的老人煮它有什么用。老人说。“喝了这种花熬的场,可以治筋骨痛。我们整天在外边奔跑,风里来雨里去的,筋骨容易得病,所以经常煮点旋花汤来喝。”李时珍听了,心里想。“老百姓有这么些治病的好经验。我的知识太有限了,今后还得多向他们请教!”
从此以后,李时珍经常到各地游历访问,一边采集药材标本,一边搜集民间药方。他给人看病经常不收诊金,只要求别人告诉他一点验方偏方,一点有关药材的知识。什么何豚的眼睛和肝脏有毒啦,刀豆吃了能止打呃啦,他都是这样学来的。他还记录了不少民间的谚语,象什么“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奶长流”(两种药都可以下奶水)这一类的顺口溜。李时珍觉得民间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药宝库,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认认真真地向老百姓学习。他的足迹踏遍了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行程不下万里。从渔夫那里,他得到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知识;从猎人那里,他学到了鸟类和野兽的知识,从樵夫那里,他学到了榆树、柏树等植物的知识从农民那里,他学到了分辨五谷的知识。
李时珍非常重视直接经验。他亲自下过煤窑,到过陈铅炼汞的作坊,研究工人的中毒现象和职业性疾病。他把许多植物连根来回来仔细研究比较,发现苹、莼、萍蓬属于一类,猪羔草、豨莶草、地菘也属于一类。
科学的道路是崎岖不平坦的,有时候需要人们具有献身的精神。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性的资料,李时珍冒着危险,自己吞服了一些作用剧烈的药。他吞服了蔓陀罗,体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程度。古书上说的大豆能解毒,他为了试验,先给小狗吃了毒物,再吃大豆解毒,结果并没有救活。后来他又做了不少试验,自己亲自尝试,才发现大豆要加上甘草。解毒效力才显出来。
李时珍花了整整三十年工夫,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经过一遍又一遍修改,最后剩下一百多万字。这时候,李时珍已经六十一岁了,仍然不知疲倦地加工整理。他的儿子、孙子、徒弟帮他抄写、画图,他自己又反复校订,著成了举世闻名的中药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比宋代的唐慎微写的《证类本草》还多374种。书的前面附有药物图一千多幅,每一味药后面都附有用法和方剂,一其附了11096个药方。《本草纲目》全书共分十六部。其中矿物药二部。动物药六部,植物药五部,其他药三部。李时珍对生物的分类学具有很高的水平。比如草类,分成山草、蔓草、芳草、毒草、湿草、水草、石草、杂草和苔类等九类。这是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瑞典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直到1741年才提出类似的分类法,比李时珍晚一百多年。在动物分类学方面,李时珍已经具有进化论思想的萌芽;他把动物药品分成虫(昆虫)、鳞(鱼类)、介(软体动物类)、禽(鸟类)、兽(哺乳类)和人这几类。这是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举。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分析和比较;决不可能得到这样高的成就。举个简单例子:在古代,人们传说有一种动物叫龙,它既高贵,又具有神灵。封建剥削阶级的总代表皇帝就把自己比喻为“龙”,穿的叫龙袍,坐的叫龙椅。如果按封建等级的贵贱划分,应该把它看成最高一等的动物。李时珍根据传说中的龙的特征,把龙划入低等的磷类。这种勇敢地坚持科学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除去生物学以外,《本草纲目》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李时珍以科学的态度,痛斥了服食所谓“仙丹”以求长生不老的荒谬行为,他还科学地说明了月亮上的影子是山河的阴影,而“嫦娥奔月”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不能信以为真。
李时珍研究学问的态度是十分认真严肃的。他没有弄清楚或有不懂的东西,就实事求是地写在书上。例如唐代一本书上说过:外国有一种“食蛇鼠”,尖嘴红尾,能吃毒蛇,人要是被蛇咬伤。只要用这种鼠的尿抹上;就能治好。李时珍想方设法找这种“食论鼠”,结果还是没有见到。他在书上就认真地记下;这种鼠只听说过,没有见过。究竟是不是真有,只好留待后人去研究。
为了让《本草纲目》传播开去和流传下来,李时珍急于把它刻印出来。那时候印书,要自己出钱请到工刻木版。李时珍哪有这么多的钱呢?为了求人印书刻书,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特地从湖北去到当时的出版业中心南京。他奔波了好几年,还是没有人愿意替他刻印。那些唯利是图的书商,认为刻这种书赚不了钱。后来,南京有个喜欢藏书的人读到了《本草纲目》的手抄本,认为很有价值,愿意出钱刻印这部书。又过了三年,这部书才印出来。可是李时珍没有见到这部书,他已经与世长辞了,逝世的时候是七十六岁。
李时珍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他的《木草纲目》。他吩咐儿子要争取一切机会使这部书能够广泛流传。他的儿子就把印好的《本草纲目》献给了皇帝,想借皇帝的力量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哪知昏庸的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几个字,就把这部巨著压了下来。你看、这些封建统治者多么可恨!
李时珍用勤奋、刻苦、实事求是、虚心学习的科学态度,完成了这部空前的科学巨著。直到现在,《本草纲目》还是人们经常应用的医药书籍之一,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重视它。英国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经受《本草纲目》的影响,他把这部书称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现在,《本草纲目》已经全部或部分地译成英文、拉丁文、日文、德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