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散文写作的质
散文因其语言的自由多变性和表达的丰富性日渐为近年高考所青睐。散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抽象甚至神秘的文体,经常有学生问散文应该怎么写,散文与记叙文、议论文有何区别,觉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解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了。本文拟就中学生在散文习作中需要注意的本质性的东西略作阐述。
散文的本质特征是“情趣”,这是散文的“质”。就像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以理服人”一样,散文也有自己的写作目的,那就是“动人”,衡量一篇散文成败优劣的标准是是否能在读者心灵深处引发某种感动或触动,打动人心就是成功,而在这一过程中,情趣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里所说的“情趣”既非字典上解释的,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借景抒情的“情“和托物言志的“志”,而是“真情实趣”的意思。具体地说,散文就是作者借助文章中的某一形象传递给读者的一种富有积极意义的感悟或启发性的精神暗示,它在语言形式上通常表现为抒情或说理,在内容上可以是作者对某种自然规律、人生现象的顿悟,或是特定状态下对生命之光、生活之理的某种理解,甚至是二者的兼而有之,一言蔽之,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一定要有情有趣。正如台湾著名文化散文家龙应台所说的“我没见过好的抒情散文是没有洞见的——让读者看见他之前看不见的东西:一阵美的悸动,一个瞬间的顿悟,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一个刹那间的发现。好的抒情散文绝不只是浮面的美文,它以作者感情或思想的深刻为读者带来‘发现’”。这里龙应台所说的“悸动、顿悟、悲凉、发现”集中概括了散文中情趣的内涵的丰富性,而“洞见”,按照本人的理解,其实就是指情趣带给读者的力的冲击与美的享受。由此可见,情趣与散文的关系是何等密切,二者的关系就好比盐与水,只有彼此的自然交溶方能显出隽永韵味,这是学生在散文写作中始终应该把握的基点,偏离了这个点,立文之根也就失去了。
细心的《读者》爱好者会发现,《读者》中的美文几乎是清一色的情趣型散文,在那里你很难见到慷慨激越或忧郁婉转的抒情,也少有严肃的托物言志之作,更多的时候读者读到的是一些看似很小很细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些“琐屑”的东西如一粒粒闪亮的盐星把一篇看似平淡的文章装点的淡而有味,余味不绝。就像那篇著名的《这条小鱼在乎》,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孩子在海滩边艰难地捡拾起一条又一条被困在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一次又一次而毫无放弃的意思。有人对他的工作意义表示怀疑,因为被困在海滩上的鱼实在是太多了,“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这条在乎”一句极其简单的话语里包含了一颗童真善良的心对生活和生命的全部期待和热爱,也在刹那间掀起尘封在读者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或激动,或欢愉,或沮丧,或惭怍,使他们的身心经受了一次强烈的感情洗礼,这就是情趣带给作品的魅力。《泰坦尼克号》热播时,各类影评雪飞潮涌,杰克和露丝的生死之爱遭受热炒,尤其是影片尾声两人死别的镜头更被反复点评,喻为经典,但纵观整部影片,真正令人产生评论冲动的只有一个镜头,那就是沉船在即,而船上乐队的乐师却无一离去,他们神情自若,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镇定而不失优雅地演奏着人生最后的华美乐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捍卫了生命的尊严,这是怎样的生命之趣啊,相比之下,影片极力渲绘的杰露之爱情传奇就显出苍白单薄了。
再看看我们教材里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的情趣之美在于人与自然的诗意和谐,《荷塘月色》的情趣之美在于特定环境下情与景的悄然融合,《灯》的情趣之美在于灯光带给人的奇特的精神力量,而《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情趣之美在于隐藏在平凡下的伟大的不凡带给人的崇高的心灵震憾。试想一下,如果作品失去了这些情趣之光,还能吸引读者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情趣就是散文的核心,是灵魂,是立文之根,我们应该养成笔头未动,情趣先行的写作习惯。
古人有语“做文之道首在做人”,欲使文章显出情趣首先得学习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因为爱够改变一切,它能使所有的平凡和无趣化作清甜与甘洌。沈从文在1934年1月的一次湘行途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 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是啊,一个热爱创作善于用写作表达感情的人必然也是一个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的人,我们不难理解在《边城》秀丽清新如诗如歌的风景里,在边城优美的人生里渗透着作家怎样的爱。爱,这是初学写作的同学们务必要牢记的第一要务。
其次,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学会平中见奇,小中见大,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是我们对散文之趣的终极追求。西方有语“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 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刘勰也曾有过类似的话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用心体会、深入挖掘对于散文创作是何等的重要。当你试着学习用一颗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刹那而无处不在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的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卓然不群,令人感动,以至久久难以释怀:壮烈的夕阳下静默的小草,汹涌激流中孤独的小石,在清晨上学时清新的马路上,在中午放学时喧闹的笑语中,在深夜挑灯奋战的题海里,在静静试场上沙沙的笔声里,在温馨和暖的饭桌边,在母亲目送孩子上学时凝视的目光里;那一声轻轻的问候,那一句淡淡的别离,何尝不曾令我们在无人的夜晚莫名感动以至泪流满面呢?其实很多同学在创作中曾经有意无意地融入过情趣意识,只是由于思维惯性和感情惰性的束缚而往往使文章陷入平庸和呆板,比如描写父爱,学生懂得在父亲深夜探视,为孩子盖上滑落在地的被子这个典型细节上做文章,以此表现父爱的伟大以及自己的惭疚之情,然后以大赞父爱和真诚忏悔结尾,顺理成章地完成“爱”的主题。诚然,赞美父爱是一种情趣,但是细一思量,可能还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把文章的情趣定位在珍惜父爱,享受父爱,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尽情地回报父母之爱就深刻得多,自然的多,也美好的多。“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一种情趣,“举世皆浊我亦然”也是一种情趣,情趣既是随意所得又非随意而得。
最后,一篇散文要想成其为一篇好的散文还应注意语言,情趣固然是散文的灵魂但语言的重要性亦不容抹杀。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散文不应只见人所未见,它一定要有文学的标准:逻辑的缜密、字句的精准通畅、结构的呼应关系、气势的拿捏、典故或意象的运用等等,也就是说整体文字的魅力,再好的思想如果没有精练的文字载体,亦即文采,也进不了散文的领域”。显然这个要求对同学们有点高了,但将锤炼语言作为努力的方向终究是不会错的。
抓住散文写作的质,这个质就是“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