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九惨案
1940年5月13日,日军第三飞行集团陆军少将木下敏和联合空袭部队指挥官山口多闻议定了《陆海军关于101号作战协定》。这份协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是对重庆实施无区别轰炸——对非军事地区进行地毯式轰炸。
这一年的轰炸至6月进入高潮,到8月达到高峰。其中令重庆市民永远难以记记的是8月19日和20日的大轰炸。后来概称为“八·一九”大轰炸。
在历时五年有余的轰炸中,这两天日机出动的数量最多,同时,首次投入最新式的零式舰载战斗机。当时国民党《中央日报》对这两日轰炸的情况作报道称:“19日下午一时许,敌机190架分四批侵入市空投弹。三时解除警报。被炸地区有两浮支路、大田湾、中二路、两路口、通远门、大梁子、储奇门、磁器街、关庙街、较场口,共30余处中弹起火,延烧数小时,其中大梁子、较场口、磁器街灾情严重,死伤百余人,无家可归者约二千人。”
“20日下午二时许,敌机170架分五批侵入白市驿及市区投弹。寇机向商业区及平民区以多量烧夷弹狂炸,到处火舌数丈,无法过人。望龙门、大梁子、半边街、打铁街、东升街、都邮街、会仙楼、小梁子、大阳沟、千厮门等,十余处被烧。青烟与白云相连。下半城新丰街、望龙门、白象街、模范市场、银行仓库、再上来打铁街、长安寺、小什字、字水街、棉花街各处火舌喷吐,浓烟冲天。
后据重庆防空司令部调统计,日机两天轰炸共投800多枚,炸死314人,炸伤280人,毁房8145间。由于“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在反空袭斗争中加强了防空设施,疏散市区人口,因而在“八·一九”大轰炸中人员伤相对减少,但财产损失却十分巨大,美联社记者曾这样报道称:“重庆的街道几乎无法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