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龟虽寿》教学实录 |
作者:韩晓旭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 7:31:39 文章录入:hfbx 责任编辑:蓝星 |
|
《龟虽寿》教学案例 韩晓旭 教材分析: 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犹有”“终为”两个词组显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一改“及时行乐”的糜风,语气转为激昂,使这位“自强不息”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设想: 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目标: 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 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 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 课堂教学实录: 生:问好! 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的曹操的诗作。 生齐答:《观沧海》 师:谁能起来有感情的背诵? 生:纷纷举手。 师:好,我们齐背吧。 生:齐背《观沧海》 师:同学们,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学习《龟虽寿》。 师:你知道曹操有多少? 生:字孟德,我国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师:指生读。 师:指生不足,指导注意节奏缓慢 师:这里,作者也是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那干什么时候不够。 师:一般文人墨客写到此处,可能倡导什么思想? 生:及时行乐。 生:个别作喝酒状。 师:你可别学,否则你以后就像郑智化的《水手》中所唱的“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总是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阵的空虚”。曹操作品的风格突然在这儿转向了。大家听我朗读,注意到我这里语气的变化没有? 师:“烈士”是什么意思? 生:有远大抱负的人。 师:回答得很好!这种观点我比较赞成,人难免一死,但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在有限的生命里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师:有答案的同学举手。 师:指生答,明确: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师:曹操的认识很到位,一个人的生命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是健康的重要因素。 师:本诗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声:背诗。 师:提问背诵。 师:本诗是怎么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述理、明志、抒情?请找出来短语词组作具体分析。 生:神龟、滕蛇、年老的千里马、烈士 师:咱在整体看这首诗,作者开篇之后便感叹人生苦短,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是年老。我一直以为,中国缺少老的教育,但是,面对年老,每一个人的想法与感情都不一样。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死亡迫在眉睫, 而有些人觉得死在眼前,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则觉得尘归尘,土归土。不同人对待年老的作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曹操,他对待年老,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功业未就,他想到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师:其实,人的一生应是奋斗的一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大家是否想到一个问题。这些诗篇的作者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丰富的遗产,但是为中国历史下了篇章,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沫的亮色,足以永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后反思: 学习此古诗,我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的一贯主张。此诗为二组,先充分朗读,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经验、理解诗意,接着再读,直至背诵。这样学生在课堂里真正活跃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参与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不足主要是读不到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