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黄河颂》教案设计23 |
作者:张伟 文章来源:沛县朱寨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4 22:06:03 文章录入:zhwei0924 责任编辑:蓝星 |
|
《黄河颂》师生共用讲学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下语文6.《黄河颂》 设计:张伟 课 型: 新 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4.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 ) 澎湃( )( ) 狂澜( ) 屏障( ) 哺育( ) 体魄( ) 滋长(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 (2)澎湃: (3)狂澜: (4)屏障: (5)哺育: (6)滋长: 二、导入、新授。 1.欣赏黄河图片,导入新课。 你能介绍你所知道的黄河有关资料吗? 你知道《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吗? 你认识下面的这两个人物吗? 出示“冼星海”“光未然”照片 2.介绍文章写作背景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 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 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 颂歌! 3.欣赏《黄河大合唱》1、2篇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4.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朗读指导: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 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 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 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5.朗读、讨论、探究: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2)、课文的第一节是朗诵词,是作品的序曲部分,直接点明“歌颂黄河”的主题,请 归纳作者歌颂了黄河的什么?
(3)、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从黄河的 、 以及 等三个方面赞美。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 ,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 ,激励中华 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5)、课文第二节主要是“颂黄河”,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 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 (6)、“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
(7)、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8)、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a.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b.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 。 (9)、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这是一个比喻句(暗喻),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 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 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 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10)、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抒胸臆,风格豪迈,有些诗借物抒情,委婉 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属于 之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 形象, 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 ,充满雄浑豪 迈之美。 举例:(1)雄浑豪迈类: (2)委婉含蓄类: 三、小结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诗歌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 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 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 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欣赏《黄河大合唱》 五、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气魄( ) 山巅( ) 澎湃( )( ) 狂澜( ) 浊流( ) 屏障( ) 哺育( ) 流泻( ) 2.选出下列诗句朗诵停顿有误的一项( )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掀起/万丈狂澜 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浪 一( )千里 浊流( )转 九曲连( ) 万丈( )澜 文明( )国 奔腾不( ) 4.“黄河”这一概念已深入地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与 黄河有关的诗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也有许多与黄河有关,请写出几条。 5.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赞美,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从诗中可以看出 中华民族有哪些精神? (2)、找出一例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句子,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怎样的作用? 6、阅读理解。哦,大海 黄河长江的雄伟壮丽,我惊叹过;峨嵋庐山的俏拔清奇,我赞美过;洞庭九嶷, 泰岱三孔,秦晋魏赵,苏杭维扬……祖国大地上的灿烂明珠啊!我骄傲,我神往,我豪情不止。哦大海!你是什么?你是我心中从未熄灭的灯,我向往,追求的那种 雄浑、深沉、广阔、宽厚、生动、和谐的境界,只有你才能完美的体验吧! 跨过多少湍急的河流,翻过多少险峻的大山,走过多少静僻的村落,穿过多少 苍茫的荒原,我终于走到了大海的面前。我迎着初升的太阳,披着昨夜跋涉的 泥土和黎明的露珠,站在大潮退后的沙滩上,领略大海无与伦比的美。 哦,大海!你多么广阔。陆地称雄的喜马拉雅山,不是在你的怀中长大的吗? 它是你的第几个儿子?你蕴藏了多少力量,创造了多少奇迹,你的心胸到底有 多大容量?在无边的大海面前,人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更没有勇士的荣耀,只 有蓝色的海水拍打岩石,激起丛丛白色的浪花,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 (1)、选文与《黄河颂》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以实写虚,借助景物来书法某种感情, 赞颂某种精神。请指出大海具有的哪些特点? (2)、选文第一段写黄河长江、峨嵋庐山、洞庭湖等景物,其目的是什么?《黄河颂》讲学稿教师参考资料 一、1、diān pénɡ pài lán pínɡ zhànɡ bǔ pò zī2、(1)巅:山顶。 (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6)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二、5、(1)、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2)、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3)、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 (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5)、望。 (6)、管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7)、“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8)、a.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b.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暗喻),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 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万里长城。这是从黄河对中华民族 的保卫作用而言的。 (9)、这是一个比喻句(暗喻),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 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 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 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10)、本诗属于直抒胸臆,风格豪迈之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 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 发了热爱黄河的强烈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举例:(1)雄浑豪迈类:王之涣《登鹳雀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委婉含蓄类:何其芳《秋天》、郭沫若《静夜》李清照《声声慢》 五、4.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入海流/不到黄河不死心/ 跳进黄河洗不清 5.(1)、坚强不屈,勇往直前,团结奋进,充满信心…… (2)、“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劈成南北两半”,通过对气势磅礴的黄河的 描绘,表现了黄河儿女的竞雄气概。…… (3)、从结构上看,它把诗歌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从内容上看,对黄河进行歌颂, 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是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6.(1)、大海具有雄浑广阔、宽厚深沉、自由奔放的特点。 (2)、目的是以祖国的明川大山等景物来衬托大海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