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1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23:47:1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教学目标:

一 理解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

二 疏通课文文意。

三 背诵全文。

四 了解《左传》和一些词的古义。

教学设想:

首先,强调读、背。课文读得不熟,理解其中的意思就会有很多困难,且不利于记忆。背诵文言课文的一些篇或段,是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当堂背诵。

其次,疏通文意的工作调动学生去完成,避免教师串讲、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二人小组形式,依据注解来了解每句的意思,不懂之处全班讨论,待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

对内容的理解、词的古义的了解,紧扣课后练习,将练习“化入”课堂教学之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熟读课文。

二 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教学过程:

一 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变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 默读课文。

要求: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的音。

三 正音。

教师出示卡片或小黑板,提出下列字正音。

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四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一遍;学生出声自读一遍。

[说明]读书,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文言课文尤其要多读。这是必须坚持的。“正音”时,同时引导学生弄明白字词大意,为以后完成了解课文内容大意的工作做些准备。

五 试译课文。

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

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内容大意。

方法:由二人小组中的一位同学作代表,提出二人都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句;请其他二人小组的同学替老师解说这些字词句的意思;同学们都弄不明白时,教师给予解释。

[说明]让学生始终做学习的主人。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们互相启发、讨论,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完成这一步教学工作,要注意指导学生看注解,培养学生善于借助有关工具(注解、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学习的习惯。学生口译每句话的大意,不必“对号入座”,但教师要随时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要字词,尽量译得准确。这样,下一节课理解本文语言上一些特点的工作,就减少了障碍。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在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依靠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制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老百姓)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败退的情形),(然后)说:“可以追击齐军了。”于是鲁军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大国,难以摸清它们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布置作业:

一 熟读课文。

二 指出下边各句中加点字的句中义和常用义。

(1)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句中义

常用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句中义

常用义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句中义

常用义

(4)公将鼓之 句中义

常用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理解本文内容,着重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二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导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讨论几个问题。

1.说说“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2.“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军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了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①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②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士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③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令追击)

[说明]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学生回答时,表述不一定如上,意思说对即可。待学生答出这三点原因之后,教师适当做些表述上的调整,给学生较清晰的印象。

二 集体研究课后练习三、六,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因为练习三是上节课后的作业,所以这里做集体订正。

[说明]这项教学内容,是落实“训练重点”二的要求──认识词的古义。用时不宜太长。

三 指导背诵。

朗读课文。方法:教师读叙述性的语句,男生读鲁庄公说的话,女生读曹刿说的话。

再读课文。方法:教师仍读叙述性的语句,男、女生所读的内容不变,要求尽量不看课文,作评比。

教师、男、女生各自背诵所读部分,并进行评比。

男、女生互换所背的内容,看谁记对方读的内容最牢;教师仍背叙述性语句。

男、女齐背叙述性语句,教师背鲁曹对话。

全体背诵课文。

有语气地齐读一遍课文。

四 教师小结;下课。

继续背诵课文,直至记牢不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