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9 |
作者:林 常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23:45:0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一 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 二 判断句式。 三 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四 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一 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二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三 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四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预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概述,引入新课:革命战争能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板书课题) 二 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 三 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鄙 间 徧 帛 勺 辙 轼 夫 靡 2.解释下面的词语,并注意加点词的古今含义: 师 伐 肉食者 间 鄙 牺牲 加 信 孚 属 败 绩 既克 夫 一鼓作气 狱 四 读全文 1.个人默读。 2.全班齐读。(订正读错的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翻译全文,难句,判断句式。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让学生试翻译全句,然后辨析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文中除了上面加点的,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自学时要加以注意。) 二 进行新课 学生逐段试译。 学生译后,教师订正,提示重点。 (1)古今义不同的重点词。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下面是各段中的重点词、句,学生翻译时教师相机板书。 1段:师 肉食者鄙 曹刿请见(……) 所安 牺牲 (……)问:“何以战?”(倒装) 信 福 狱 (……)忠之属也(判断) 虽 可以 可以(……)一战 2段:鼓 三鼓 克 战于长勺(倒装) 竭 故 3段:焉 其 之 三 小结强调 1.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2.“也”表判断,也有表语气用的,如:“弗敢加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总结,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一 请学生翻译全文 二 进行新课 1.提问:(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2)哪些详写?哪些略写?(3)以什么为线索? 2.提问: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还有什么事没提到?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3.提问:我们写记叙文在材料剪裁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能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4.根据以上的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1)提问: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让学生把上面分析回答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 5.联系实际。 (1)古代战争要注意战略战术,现代战争也同样要讲究战略战术。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很重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论了这次战争。请同学们联系革命战争的实际,谈谈对战略战术的认识。 (2)不但战争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的学习、工作也得讲究战略战术。请大家想想,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可以先几个人议论,然后发言) 三 复习巩固,指导作业 1.生字、重点词、几种句式。 2.自己做课后练习,有不懂的要提出来。 3.补充下面的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 )焉 ②肉食者鄙( ) ③弗( )敢专也 ④小惠未徧( ) ⑤牺牲玉帛( ) ⑥望其旗靡(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看看这些词在不同句中的不同含义。 (3)判断选择:看下面的句子,如不属判断句的在前面括号里画“×”,如属判断句,就画“√”,并在句子后面写出译文。 (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②忠之属也。 ( )③夫战,勇气也。 (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⑦苛政猛于虎也。 ( )⑧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常识填空。 ①《曹刿论战》选自 时期 国史官 写的 体史书《 》。 ②《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齐鲁 的情况,是我国历史上 的典型战例之一。 [参考答案] (1)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①请求;请允许我 ②目光短浅;边境 (3)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译文(略) (4)①春秋 鲁 左丘明 编年 左传 ②长勺之战 以弱胜强 附:《曹刿论战》难句例解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一说是“增加”,不可取。“加”,《说文》:“语相增加也。”又,又,“诬,加也。”“加”、、“诬”三字互训转注。慧琳《一切经音义》“诬”字引《说文》作“加言”,《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括耳,而一日之寿无徵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巫者之言虚妄而不可信,因此“加”、的本义也是说虚妄而不可信的话。“弗敢加也”是“不敢说虚妄不可信的话”,也就是不敢说劣为优,说少为多。 译文: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绸,我不敢把差的说成好的,更不敢虚报实情。 可以一战 有三种分析方法:(1)“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能愿动词,“以”,用,拿,介词,它后面省去代替“这个条件”的“之”字。“可”单用作能愿动词的如:“今人安肯听?召之焉可致?”(《贾子·亲疏危乱篇》)“可”与“肯”是“互文”。(2)“可以”是一个能愿动词,这种用法春秋时期早已大量出现。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又《泰伯》)(3)“以”音义同“与”。“与”是撮口呼,撮口呼很晚才有。“以”是齐齿呼,很早就有。“以”在“喻”纽“之”部,“与”在“喻”纽“鱼”部,“之”、“鱼”可以旁转;现在粤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的一些地区仍旧读“鱼”为,读“雨”为。又如《西门豹治邺》:“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与”、“以”是“互文”,《商君书·更法》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公将鼓之 有人认为,“鼓之”的“之”字比代词更虚灵,只是凑足一个音节,使语气舒缓一下,而不能把它看成“鼓”的宾语。看来这说法仅备一解。“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之”是“为之鼓”,因为这战争而鸣鼓,“之”是一般代词。又如:“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兴之”,因为这事而兴起。又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因为这事而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又如:“但微颔之。”(《卖油翁》)“颔之”是“为之颔”,因为这件事点头。又如下文有“公将驰之”,“驰之”是“为之驰”,为这件事驱车,等等,语法结构相同。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人教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