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2.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初步把握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3. 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 [资料下载]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夫,家道中落。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鲁迅经历了由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最终的文学救国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一生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两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时代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已经拉开,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北洋军阀政府的所谓“宪法”明文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通过再现20多所前社会上的那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读者观照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小说。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3.名家品评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阔绰(chuò) 羼(chàn) 绽出(zhàn) 间或(ji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附和(hè) 不屑置辩(xiè) 颓唐(tuí) ②词语积累 阔绰: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混和,掺杂 绽出:突露出来。 间或:偶然,有时候。 拭:擦 蘸: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打断 附和:(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作 大抵:大多。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理清思路 嘲笑孔乙己窃书 酒店的环境 孔乙己被短衣帮嘲笑 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 孔乙己的遭遇 孔乙己与孩子的交往 分豆给邻居孩子们吃 侧面:众人闲谈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 正面:断腿喝酒 猜想孔乙己的结局 3.讨论解惑 ①小说是如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 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和刻划了人物形象。首先从正面去描写人物。 外貌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品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再如“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表现了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无法自理的惨状。 语言描写。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提示孔乙己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神态描写。 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他感到了羞耻而又死要面子,表现了他自视清高自欺欺人。“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屡试不第是他最大的心病,这表现了当别人戳痛他的精神要害时,他内心的极端痛苦不安。“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把没用的东西看成是学问和本事,所以很热心地教我写字,这既表现了他的迂腐也表现了他的善良的心地。 动作描写。 “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了他的阔气,也写出他的得意炫耀神情,反更显他的穷酸本相。再如“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与前文的“排”形成对比,显示他经济上贫困到了极点。“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是他为维护不多的豆的迂腐可笑的动作。 其次还从侧面烘托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如第五段通过别人的谈论,从身份、经济状况、脾气、品行四个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侧面描写,突出他的读过书,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鄙视劳动。再如第十段通过酒客和掌柜的闲聊,从侧面描写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的书而被打折腿。这说明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就可以作威作福、行凶作恶,如丁举人;跌下来,只得任人欺压、受尽凌辱,如孔乙己。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而根本原因是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文中安排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毒打更尖锐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②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穷困潦倒而饱受凌辱,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两点:①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与;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③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初步感知人物悲剧的原因。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茴香豆(huí) 阔绰(chuò) 蘸酒(zhàn) B.拭去(shì) 羼水(chàn) 咸亨(hēng) C.哄笑(hǒng) 蒲包(pú) 笔砚(yàn) D.打折腿(shé) 舀水(yǎo) 不屑(xiè) 2.解释加点词。 ①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 ②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③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 ) ④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 3.选词填空。 ①只有穿长衫的,才_____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走、踱、跨、迈)。 ③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______出九文大钱(排、摸、掏、拿)。 ③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______住(盖、捂、罩、笼)。 ④如是几次,____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叫、请)。 二、巩固题 ①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了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拒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丸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手”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拒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念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4.选文首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刻意写孔乙己那件破长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乙己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性,选文哪些描写可体现他性格的矛盾?具体分析是什么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作者为什么不让孔乙己把四个“茴”字写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文想想作者用一个什么字来伴随孔乙己一生?为什么用这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9.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3分) 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___ 10.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 11.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 《孔乙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2. 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3.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温故知新]
1.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孔乙己的故事。 (自由发挥) 2. 小说运用哪些方法塑造这样一个“苦人儿”形象?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着重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的描写) 3. 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讨论解惑] ①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文章的第一部分(1-3),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个店是旧社会各个阶层往来聚会的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这个酒店的一台一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虚伪势利的社会里,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不仅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即使是同属被压迫阶级的不同成员之间,也是那么寡情与淡漠。想当年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凶狠;我们还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该是何等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因为他们是在惩罚“坏人”。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惟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3、直接原因: 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③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课文共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分别是在第四、六、八和十一段。其中短衣帮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是自私卑劣的笑,小伙计是解脱的笑,小孩是天真无邪的笑。短衣帮和孔乙己同是封建秩序中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怜可悲,但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的愚弄下,民众的同情心被扼杀,变得麻木自私。既然是“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的哄笑是麻木的笑。作者以乐境写哀,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表示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是,而是社会的悲剧。作者反封建的意味更加深刻。 ④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法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洁,也更真实亲切,还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表现“我”对孔乙己的鄙视态度,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更增加作品的悲凉意味。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三点: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③以乐写悲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掌柜说了多次,它表明( ) A 掌柜自私冷漠,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 B 掌柜后悔当初没有向孔乙己索回欠款。 C 掌柜感到寂寞,期盼孔乙己来店供己取乐。 D 掌柜意识到孔乙己已经死去。 2。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 B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 C“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 D“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 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二、巩固题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3.第一段主要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人年龄上一____一____,态度上一____一____,形成鲜明的_______。 4. 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来表现小伙计,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来表现孔乙己,形象十分鲜明。 5. 划浪线的部分是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是:_________,作者用少年的心态形象地反映出了社会对不幸者的_________。 6. “多乎哉?不多也。”语出___________,从孔乙己嘴里说出可以看出其性格的_______ 三、提高题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7.文中写“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其用意是( ) A间接地交待自然环境,写天气之寒。 B直接地交待酒店舒适的环境。 C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D间接地写“我”衣食不愁,和孔乙己形成对比。 8.从课文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到选文中加点词“摸”,两相对照的动作变化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 A严密、生动、逻辑性强 B准确、平实、有条理 C形象、凝练、和谐 D精练、深刻、含蓄 9.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造成孔乙己这一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二:一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原来他是用手走来的。”将“走”改为“爬”可不可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我们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爬上去了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2.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能概括第一部分内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词“经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哪个方面的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4段中划线句是文中的伏笔,与之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对比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甲)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茴香豆。”便排出丸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国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手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乙)聚集在斗技场上的观众大约八万人对这场角斗下了赌注。一个小时后,在整个角斗场上已被打死或者受到致命伤的角斗士东倒西歪地躺着……当斯巴达克思闪电般击倒最后四个对手后,经久不息的轰雷。似的掌声,好像地震一般撼动了整个斗技场。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向上举起了拳头,屈起了大拇指。 这时候传来了几百个声音:“让勇敢的斯巴达克思获得自由!” 色雷斯角斗士的两眼发出异常的闪光,他顿时脸色惨白得像木头一般地呆住了,他把手放在心窝上,好像想抑制被这句蕴含着莫大希望的话所引起的心脏的猛烈跳动。 “自由,让他自由!”几千个声音重复道。 “自由!”斯巴达克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道。“自由! ……啊,奥林匹斯山上的大神,可不要让这变成一场春梦啊!”他的睫毛顿时被泪水浸湿了。 这时候,好些由于斯巴达克思的勇气而赌输了钱的观众狠狠叫道:“不行,不行,他是逃兵!” 这位色雷斯角斗士的脸上掠过一阵痉挛。他猛地向发出责难声的那面回过头去。他用他那燃烧着憎恨火焰的两眼,找寻着发出责难喊声的人。 但是成千成万的声音都吼道:“自由,自由,让斯巴达克思自由!” 1.以上两个片段分别选自短篇小说《孔乙己》和反映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虽然两文主人公的国度和所处时代不同,身份遇异,孔乙己是_____,斯巴达克思是_____,但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都是受人压迫的对象,被人_____的对象。 2.以上两故事发生地点分别是:_____和_____。 3.两位主人公在作品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孔乙己虽有人身自由,但灵魂受到毒害,成为_____的牺牲品。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中夹有;而斯巴达克思虽是奴隶,但渴望挣脱奴隶枷 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中更多的是_______。 4.两篇小说语言都极为含蓄精炼,同是描写痛苦的神情,甲文只用一个“_____”字传神地刻画出孔乙己灵魂深处伤疤被刺痛时的情态;而乙文只用一个“_____”字,就将斯巴达克思受到打击后的惊恐表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5.甲文中的“污人清白”和乙文中的“痉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一)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6.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纵观全文,(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0.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12.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中选出一个你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五课 孔乙己 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 1.C 2.认为不值得争辩 毁坏人家的名誉 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精神不振作 3.踱 排 罩 叫 二、 4.照应上文两种酒客的介绍;点明孔乙己不伦不类的特殊身份,揭示其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性;表现其贫困潦倒而又摆读书八架子的性格。 5.因为“这件破长衫”舍不得脱掉,是他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矛盾的具体体现,也能深刻地揭示他懒惰死爱面子的性格。 6.第一处是首句,揭示了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第二处是酒客嘲笑他的伤疤和偷东西,他不是不回答,就是睁大眼强辩,表现他想清白做人又不免偷窃;第三处是他说的“窃书不能算偷”等语言“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可看出他怕人嘲笑却又迂腐不堪,惹人发笑。 7.不让他写完,才能表现他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极低,连小伙计都不理他,没给他写完的机会。如果让他写完,就成了小伙计对他的卖弄感兴趣了。 8.“笑”字;用这个字一可以使孔乙己的悲剧更增悲凉意味;二是以乐境写哀境,使哀境更哀三是反映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9.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 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 地点:北京,老王家中 人物:老王 10.(1)絮絮叨叨 (2)漫不经心、不耐烦 赶紧截住 11.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12.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的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13.对比的写法。 14.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一、 1.A 2.D 二、 3.孔乙己 小伙计 老 少 冷 热 对比 4.心理语言神态 神态语言动作 5.心理 冷淡 爱理不理 冷酷 6.《论语》 迂腐 三、 7.C 8.D 9.丁举人的毒打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10.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11.不可以,“走”说明他的下肢已经不能动了,写出遭遇的凄惨。 12.应在最后一段之前(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之后,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与“我曾屡次发现……”之间,或其他正确的表述)。 13.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14.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个题目可以答得很简略,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可文字稍多一点,如“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距离有多远,也不管过程是多么地艰险,只要想着自己是在走一小步,而且一步一步地稳稳地向前走,就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15.心理描写。 16.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安父亲的声音。 17.父亲是一个能引导孩子自己战胜恐俱的人(诸如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等答案同样给分)。 [延伸拓展] 一、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 古罗马的奴隶 取笑 2.咸亨酒店 斗技场 3.科举制度 讽刺勇士(或英雄) 赞扬 4.笼 掠 5.毁坏人家的名誉。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 二、 6.(1)宁静平和(幽美)能答出“宁静”即可) 。(2)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 7.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大意对即可) 8. (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本题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9.(1)(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2)因为那些夜晚月色美、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10.握住母亲的脚 11.A 12.青年大学生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他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不易,所以感慨万千,潸然泪下。青年从原来表面上的了解母亲到真正体验到母亲的血?目辛酸和无私奉献,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灵魂由此得到了升华(意思相符即可)。 13,握母亲的脚在手,懂得了做人不易的道理,就会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艰苦奋斗,踏实做人,一生都不会懈怠。(意思相符即可)。 14.略(言之有理均可) ( 两课时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2.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初步把握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3. 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 [资料下载]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夫,家道中落。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鲁迅经历了由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最终的文学救国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一生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两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时代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已经拉开,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北洋军阀政府的所谓“宪法”明文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通过再现20多所前社会上的那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读者观照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小说。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3.名家品评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阔绰(chuò) 羼(chàn) 绽出(zhàn) 间或(ji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附和(hè) 不屑置辩(xiè) 颓唐(tuí) ②词语积累 阔绰: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混和,掺杂 绽出:突露出来。 间或:偶然,有时候。 拭:擦 蘸: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打断 附和:(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作 大抵:大多。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理清思路 嘲笑孔乙己窃书 酒店的环境 孔乙己被短衣帮嘲笑 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 孔乙己的遭遇 孔乙己与孩子的交往 分豆给邻居孩子们吃 侧面:众人闲谈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 正面:断腿喝酒 猜想孔乙己的结局 3.讨论解惑 ①小说是如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 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和刻划了人物形象。首先从正面去描写人物。 外貌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品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再如“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表现了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无法自理的惨状。 语言描写。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提示孔乙己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神态描写。 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他感到了羞耻而又死要面子,表现了他自视清高自欺欺人。“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屡试不第是他最大的心病,这表现了当别人戳痛他的精神要害时,他内心的极端痛苦不安。“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把没用的东西看成是学问和本事,所以很热心地教我写字,这既表现了他的迂腐也表现了他的善良的心地。 动作描写。 “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了他的阔气,也写出他的得意炫耀神情,反更显他的穷酸本相。再如“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与前文的“排”形成对比,显示他经济上贫困到了极点。“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是他为维护不多的豆的迂腐可笑的动作。 其次还从侧面烘托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如第五段通过别人的谈论,从身份、经济状况、脾气、品行四个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侧面描写,突出他的读过书,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鄙视劳动。再如第十段通过酒客和掌柜的闲聊,从侧面描写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的书而被打折腿。这说明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就可以作威作福、行凶作恶,如丁举人;跌下来,只得任人欺压、受尽凌辱,如孔乙己。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而根本原因是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文中安排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毒打更尖锐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②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穷困潦倒而饱受凌辱,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两点:①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与;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③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初步感知人物悲剧的原因。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茴香豆(huí) 阔绰(chuò) 蘸酒(zhàn) B.拭去(shì) 羼水(chàn) 咸亨(hēng) C.哄笑(hǒng) 蒲包(pú) 笔砚(yàn) D.打折腿(shé) 舀水(yǎo) 不屑(xiè) 2.解释加点词。 ①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 ②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③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 ) ④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 3.选词填空。 ①只有穿长衫的,才_____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走、踱、跨、迈)。 ③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______出九文大钱(排、摸、掏、拿)。 ③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______住(盖、捂、罩、笼)。 ④如是几次,____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叫、请)。 二、巩固题 ①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了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拒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丸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手”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拒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念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4.选文首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刻意写孔乙己那件破长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乙己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性,选文哪些描写可体现他性格的矛盾?具体分析是什么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作者为什么不让孔乙己把四个“茴”字写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文想想作者用一个什么字来伴随孔乙己一生?为什么用这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9.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3分) 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___ 10.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 11.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 《孔乙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2. 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3.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温故知新]
1.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孔乙己的故事。 (自由发挥) 2. 小说运用哪些方法塑造这样一个“苦人儿”形象?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着重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的描写) 3. 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讨论解惑] ①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文章的第一部分(1-3),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个店是旧社会各个阶层往来聚会的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这个酒店的一台一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虚伪势利的社会里,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不仅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即使是同属被压迫阶级的不同成员之间,也是那么寡情与淡漠。想当年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凶狠;我们还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该是何等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因为他们是在惩罚“坏人”。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惟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3、直接原因: 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③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课文共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分别是在第四、六、八和十一段。其中短衣帮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是自私卑劣的笑,小伙计是解脱的笑,小孩是天真无邪的笑。短衣帮和孔乙己同是封建秩序中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怜可悲,但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的愚弄下,民众的同情心被扼杀,变得麻木自私。既然是“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的哄笑是麻木的笑。作者以乐境写哀,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表示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是,而是社会的悲剧。作者反封建的意味更加深刻。 ④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法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洁,也更真实亲切,还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表现“我”对孔乙己的鄙视态度,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更增加作品的悲凉意味。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三点: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③以乐写悲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掌柜说了多次,它表明( ) A 掌柜自私冷漠,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 B 掌柜后悔当初没有向孔乙己索回欠款。 C 掌柜感到寂寞,期盼孔乙己来店供己取乐。 D 掌柜意识到孔乙己已经死去。 2。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 B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 C“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 D“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 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二、巩固题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3.第一段主要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人年龄上一____一____,态度上一____一____,形成鲜明的_______。 4. 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来表现小伙计,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来表现孔乙己,形象十分鲜明。 5. 划浪线的部分是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是:_________,作者用少年的心态形象地反映出了社会对不幸者的_________。 6. “多乎哉?不多也。”语出___________,从孔乙己嘴里说出可以看出其性格的_______ 三、提高题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7.文中写“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其用意是( ) A间接地交待自然环境,写天气之寒。 B直接地交待酒店舒适的环境。 C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D间接地写“我”衣食不愁,和孔乙己形成对比。 8.从课文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到选文中加点词“摸”,两相对照的动作变化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 A严密、生动、逻辑性强 B准确、平实、有条理 C形象、凝练、和谐 D精练、深刻、含蓄 9.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造成孔乙己这一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二:一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原来他是用手走来的。”将“走”改为“爬”可不可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我们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爬上去了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2.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能概括第一部分内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词“经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哪个方面的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4段中划线句是文中的伏笔,与之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对比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甲)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茴香豆。”便排出丸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国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手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乙)聚集在斗技场上的观众大约八万人对这场角斗下了赌注。一个小时后,在整个角斗场上已被打死或者受到致命伤的角斗士东倒西歪地躺着……当斯巴达克思闪电般击倒最后四个对手后,经久不息的轰雷。似的掌声,好像地震一般撼动了整个斗技场。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向上举起了拳头,屈起了大拇指。 这时候传来了几百个声音:“让勇敢的斯巴达克思获得自由!” 色雷斯角斗士的两眼发出异常的闪光,他顿时脸色惨白得像木头一般地呆住了,他把手放在心窝上,好像想抑制被这句蕴含着莫大希望的话所引起的心脏的猛烈跳动。 “自由,让他自由!”几千个声音重复道。 “自由!”斯巴达克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道。“自由! ……啊,奥林匹斯山上的大神,可不要让这变成一场春梦啊!”他的睫毛顿时被泪水浸湿了。 这时候,好些由于斯巴达克思的勇气而赌输了钱的观众狠狠叫道:“不行,不行,他是逃兵!” 这位色雷斯角斗士的脸上掠过一阵痉挛。他猛地向发出责难声的那面回过头去。他用他那燃烧着憎恨火焰的两眼,找寻着发出责难喊声的人。 但是成千成万的声音都吼道:“自由,自由,让斯巴达克思自由!” 1.以上两个片段分别选自短篇小说《孔乙己》和反映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虽然两文主人公的国度和所处时代不同,身份遇异,孔乙己是_____,斯巴达克思是_____,但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都是受人压迫的对象,被人_____的对象。 2.以上两故事发生地点分别是:_____和_____。 3.两位主人公在作品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孔乙己虽有人身自由,但灵魂受到毒害,成为_____的牺牲品。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中夹有;而斯巴达克思虽是奴隶,但渴望挣脱奴隶枷 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中更多的是_______。 4.两篇小说语言都极为含蓄精炼,同是描写痛苦的神情,甲文只用一个“_____”字传神地刻画出孔乙己灵魂深处伤疤被刺痛时的情态;而乙文只用一个“_____”字,就将斯巴达克思受到打击后的惊恐表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5.甲文中的“污人清白”和乙文中的“痉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一)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6.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纵观全文,(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0.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12.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中选出一个你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五课 孔乙己 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 1.C 2.认为不值得争辩 毁坏人家的名誉 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精神不振作 3.踱 排 罩 叫 二、 4.照应上文两种酒客的介绍;点明孔乙己不伦不类的特殊身份,揭示其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性;表现其贫困潦倒而又摆读书八架子的性格。 5.因为“这件破长衫”舍不得脱掉,是他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矛盾的具体体现,也能深刻地揭示他懒惰死爱面子的性格。 6.第一处是首句,揭示了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第二处是酒客嘲笑他的伤疤和偷东西,他不是不回答,就是睁大眼强辩,表现他想清白做人又不免偷窃;第三处是他说的“窃书不能算偷”等语言“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可看出他怕人嘲笑却又迂腐不堪,惹人发笑。 7.不让他写完,才能表现他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极低,连小伙计都不理他,没给他写完的机会。如果让他写完,就成了小伙计对他的卖弄感兴趣了。 8.“笑”字;用这个字一可以使孔乙己的悲剧更增悲凉意味;二是以乐境写哀境,使哀境更哀三是反映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9.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 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 地点:北京,老王家中 人物:老王 10.(1)絮絮叨叨 (2)漫不经心、不耐烦 赶紧截住 11.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12.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的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13.对比的写法。 14.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一、 1.A 2.D 二、 3.孔乙己 小伙计 老 少 冷 热 对比 4.心理语言神态 神态语言动作 5.心理 冷淡 爱理不理 冷酷 6.《论语》 迂腐 三、 7.C 8.D 9.丁举人的毒打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10.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11.不可以,“走”说明他的下肢已经不能动了,写出遭遇的凄惨。 12.应在最后一段之前(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之后,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与“我曾屡次发现……”之间,或其他正确的表述)。 13.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14.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个题目可以答得很简略,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可文字稍多一点,如“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距离有多远,也不管过程是多么地艰险,只要想着自己是在走一小步,而且一步一步地稳稳地向前走,就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15.心理描写。 16.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安父亲的声音。 17.父亲是一个能引导孩子自己战胜恐俱的人(诸如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等答案同样给分)。 [延伸拓展] 一、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 古罗马的奴隶 取笑 2.咸亨酒店 斗技场 3.科举制度 讽刺勇士(或英雄) 赞扬 4.笼 掠 5.毁坏人家的名誉。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 二、 6.(1)宁静平和(幽美)能答出“宁静”即可) 。(2)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 7.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大意对即可) 8. (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本题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9.(1)(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2)因为那些夜晚月色美、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10.握住母亲的脚 11.A 12.青年大学生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他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不易,所以感慨万千,潸然泪下。青年从原来表面上的了解母亲到真正体验到母亲的血?目辛酸和无私奉献,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灵魂由此得到了升华(意思相符即可)。 13,握母亲的脚在手,懂得了做人不易的道理,就会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艰苦奋斗,踏实做人,一生都不会懈怠。(意思相符即可)。 14.略(言之有理均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