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 |
| 作者:张厚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6 19:29:13 文章录入:houqin 责任编辑:蓝星 |
|
|
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 四川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厚琴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 生1: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像仲永一样的的天才,因为没有勤奋刻苦地学习,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所以更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 也就是笨鸟先飞嘛! 生2: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才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教学反思: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本来是要学生谈谈“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学生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多角度、多方面地探讨了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主观的、客观的,个人的、集体的、社会的),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认真反思本节课的得失,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联系本文的教学,我再一次意识到: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主飞翔,教师还须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景”,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有理;不求讨论结果,只求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