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3 |
作者:李云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673 更新时间:2005/12/23 16:18:36 文章录入:李云文 责任编辑:蓝星 |
|
不 求 甚 解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初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介绍文体 1、从平常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看法导入。 2、题解: 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作者介绍 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②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说的这样委婉? 五、问题讨论 ①“不求甚解”最早是谁说的?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是完整地来理解这句话吗? ②“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③想一下子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容易吗?那么真正的会意容易吗?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六、小结 板书设计 不 求 甚 解 马南村 作者:原名邓拓,笔名马南村,当代作家,著作有《燕山夜话》。 好读书——(前提)——不求甚解——(要诀)——会意 不求甚解 ②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理清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问题讨论 1、列宁为什么要批评普列汉诺夫?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对马列主义著作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 2、这些著作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就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要怎样才能学得好? 3、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做的呢?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又有什么关系? 4、此处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这两个例子呢? 5、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三、学生自主整理结构提纲 四、拓展延伸。 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五、作业 1、复习:抄写字词。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结构提纲: 驳 立 提出错误观点—引原文 阐释关系—揭示正确含义—举例说明—引例子进一步说明 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