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风筝》教案设计10 |
作者:状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05 更新时间:2005/12/1 9:47:13 文章录入:xfxyzy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设想 一、从质疑开始 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也不要问一题研究一题。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研究。读难懂的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例如,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就难懂了,但是从上下文看,就知道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了。 三、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总,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个个片段,或一词一句。只有在整体感知本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才容易准确解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全文。所以宜于总-分-总。 《风筝》教案 四、研读要以难为乐,要求又不宜过高 本文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讲深讲透,也不要求面面俱到,两堂课下来还有些地方不大懂是正常的。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默读:要求整体感知。 2.整体感知。 (1)笼统提问 ──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2)启发提问 ──为什么小时候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3.再默读:要求细致理解。 (1)遇生字生词,看注释,查词典。 注音:蜈蚣( ) 瑟( )缩 解释: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苦心孤诣 (2)遇疑难问题,思考钻研,解决不了的打上问号。 4.朗读。 5.质疑。 将问题分为四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为一组,5—8段的为一组,9—12段的为一组。 6.内容研讨。 学习方式:四人一组,合作研讨,教师“蹲点”。抽两组代表向全班报告,有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加以评述。 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引导法: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理解“惊异”之情。看下文所回忆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注意末段所说的“悲哀”,理解“悲哀”之情。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引导法:提示一下,作者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第二组问题。 (1)第3段、第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引导法:专读有关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对“我”的描写,流露了什么感情? 引导法:专读有关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7.朗读前四段。 8.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①②。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讨。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为什么说“不幸”? 引导法:把“我”分为明理之前的“我”与明理之后的“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不幸”。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引导法:朗读体会;调动直接与间接的生活经验。 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引导法:从正面思考,在鲁迅先生看来,被虐杀的一方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引导法:从正面思考,鲁迅先生正面的主张是什么? 2.朗读全文。 3.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憔悴可怜模样。 (2)_______________吐蕾。 (3)__________________严冬的肃杀。 (4)呆看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神。 (5)______________,他惊呼;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高兴得跳跃。 (6)________________恍然大悟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在尘封的什物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很惊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获秘密。 (10)这样苦心孤诣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______________,论_____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 4.作业 “研讨与练习”之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