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心声》给教学的启示 | ||
作者:陈家尧 文章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19:37:2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家尧 重 庆 永 川 实 验 中 学 张良慧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写教李京京语文的程老师要上一节全区的公开课,讲课的内容是小说《万卡》。老师设计的课上有“表情朗读课文”,并且指定由班上的六名同学来朗读。李京京因为嗓子沙哑的厉害,没被老师选上,但京京很希望能朗读一段,因为他的经历与课文中万卡的经历太相似:在城里上学的他因为爸妈总吵架,妈妈总打他,他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九岁在外当学徒工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万卡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子“奥尔迦”,他也有一个好朋友妮儿。正因如此,京京对《万卡》有深刻的理解,在赵小桢奶声奶气地练习朗读时他叫道“不是这样的”,但倍受嘲笑,只好委屈地在小树林子里读。公开课的那一天,在赵小桢因为害怕不敢起来朗读的情况下,李京京举起了手。他声泪俱下的朗读征服了程老师,也征服了在座的听众。 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就引发了我的深思。在我的感受中,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用文学的笔法写成的教育论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给语文教学以启示。我想借用文中主人公的三句表白,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当李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的时候,而得到的却是“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我们可以想像此时李京京的失落与悲伤。的确,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教学中实在太常见。 首先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学生只是一个认知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兴趣、追求,渴望获得肯定、表扬,渴望成功的体验,而且因为生命的稚嫩,这人格正处于建构时期,一点微小的伤害就可能导致其一生的转变。文中写道:“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论教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创造条件让他去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去争取新成功。”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还体现在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每一个正如朱永新所说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其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扼杀。现代教育论认为:“应当重视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故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是正确作出教育价值取向、提高教育质量与人的素质的关键。” 二、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为什么“平常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念不好课文,而“嗓子沙哑得厉害”的李京京却能将课文读得声泪俱下?这其中给我们提示了朗读的哪些深层次的因素? 朗读不只是一种声音处理的技巧,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换成有声语言,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转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要求读者理解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用特定的声音表达出来。在对朗读的处理上,用什么语气、语调,采用什么语速,哪些词语该读重音,没有一定之规,需要读者创造性的处理。不同的人读同样的文字,处理是不一样,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朗读催人泪下,有的朗读索然无味,这与读者的创造性活动分不开。朗读的效果固然与声音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却是由读者的创造能力决定。这种创造是建立在一定的语感、一定的朗读技巧、一定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基础之上的。 朗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情感的一种对话。朗读要入情,情从何来?它来自于读者与文本情感的对话、交流。“学生作为这样一个读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他所感受和理解的已经不是文本中的文字本身,而是这个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和感情是与这样的文本一体共存的,但却是经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方从文本中发现出来的。离开了他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与此同时,他不但感到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感到了自己对作者和对作者的文本的思想和感情。” 但仅有此还不够,要实现与文本情感的对话,还依赖于读者的情感经历。“要读出蚂蚁的惊慌”,首先读者得有“惊慌”的经历。能够在朗读时以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察、去表达万卡的情感,为喜亦喜,为忧亦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在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 朗读不只是一种吸收,更是一种倾吐。一般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其实,阅读尤其是朗读不仅是一种吸收,更是一种倾吐。在朗读中,要首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领悟文本表达的情志,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审美陶冶,这是吸收;但朗读通过声音把感情外化,创造性地再现情感,这感情就不只是文本的情感的简单还原,事实也不可能还原,其中也有读者的情感流露,有读者个性情感、情绪的成分,这就是倾吐。事实上不同的读者朗读同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不一致,除了对文本的理解有异外,还与读者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为什么李京京把《万卡》演绎得如泣如诉,原因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再现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同时还把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盼望,自己长久的情感积淀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在他朗读的过程中,眼前浮现出的是“爷爷的水烟袋”“妮儿的黑眼睛”,以及当他念到了“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时“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他感觉到的不只是在朗读课文,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渲泄。在生命朗读、生命情感的抒发中,他的朗读自然具有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三、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 面对程老师的应对公开课的“安排”,李京京发出了“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其实,面对这类“做秀”的公开课,我们又作何感想呢?在最近举办的全市优质课竞赛中,笔者就看到了一些这样的课──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但学生在回答时,却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在朗读时,久经训练的声情并茂的齐读;为了出新片面追求课堂的表演性,忘了语文课为何物。用一些令人炫目的“花招”代替了脚踏实地的语文训练。这样的“表演”学生反感,对语文教学无益。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只有真的,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真的,才能让学生受益。作为公开课,应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应是一种课堂实践的引领;应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新;应该是高效优质的课堂。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们呼唤真实的、科学的、严谨的公开课。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好地改进教学,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注释 ① 舒畅、永彪《教育的革命》,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见《教育参考》2001年第1期。 ③④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 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 ⑥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