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12 18:18:1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山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知足不足斋》本) 蒲松龄(1640 ~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清初著名文学家。 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考均为第一、录为秀才,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做了贡生。中年时曾一度做过江苏宝应县孙蕙幕宾,不久即回乡,一直在家乡做私塾教师。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时代,清朝的思想统治空前严酷。作者由于科场失意,生活贫困,深知人民群众的疾苦,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着较深的体察,从而激发他愤世嫉俗的强烈感情,积20年时间写成《聊斋志异》,寄托孤愤,借以抨击和讽刺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现象,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四卷,《聊斋俚曲》十四首等,著作甚多,在当地颇负文名。 《聊斋志异》也称《聊斋》,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作品主要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采取谈狐说鬼的形式,暴露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批判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题材非常广泛,但书中也存在着封建说教和迷信色彩。《聊斋志异》有很高的艺术性,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予很高的评价:“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