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刻竹佳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20:50:0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刻竹佳话

 

桃源洞的翠竹,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漫山遍野,猗猗滴翠。幽篁蔽日,凤尾迎风。古人说:“宁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这话真有意思话说清朝咸丰年间,有位江南女史,名叫若春,她随着丈夫前往四川赴任。连日乘舟,着实无聊。舟过桃川时,她对丈夫说:“把舟停一下,我要上岸到桃川宫去烧香,你不喜欢走动,就在舟中等我。”说罢,她就带了侍女玉梅一同登岸。听说这里是有名的“桃川仙隐”,更要仔细观赏。谁知桃川宫在后燹之余,已无复昔日壮丽辉煌,而只是断瓦颓垣,触目凄凉。不但不能为她排解忧愁,反而增加了伤感,进去烧了香,她们又行至山南,沿小溪经遇仙桥来到秦人古洞。洞前飞瀑四溅,花竹掩映。若春想:这就是陶渊明写的秦时避乱人居住的地方了。她和玉梅回到大士阁烧香礼拜毕,便在客厅休息。她想起自己的身世,百感交集,就如骨鲠在喉,非吐不快。于是借来笔砚,略加思索,提笔一挥,便成七绝二首。她对玉梅说:“你去秦人洞前选两根竹子,这两首小诗,我们各刻一首。”诗题是《过桃源》,两首诗如下:

“梦断江南十八春,白云空复望衰亲。

崎岖蜀道行难得,一样秦时避乱人。”

“洞口镌诗腕力瘴,吟情信比竹高寒。

夕阳催我寻归艇,犹自摩挲仔细看。”

原来若春是苏州的名妓,姓蒋氏,家中还有父母。有选人入京。途以苏州,恋上了她,花了数千金为她脱籍,一同入京。选入得官后,她便随同游各地,现在又要到四川。回忆离开江南已有一十八年之久。当时是青春年少,而今却成了半老的徐娘。最伤心的是抛撇了衰老的双亲,不能照应,而自己却远客异乡,萍踪无定,到处飘流。想念到此,就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本是秦时避乱人所居,她现在离家万里,长年跋涉,不是也和他们一样!现在还要到那难于上青天的崎岖蜀道上奔走呢。她说:我在放刻竹的时候,哪怕用尽腕力,也在所不辞。这竹子冒着寒风,高入云天,她这时吟诗的心情,是比这竹子更高深(远)、更寒苦的。眼看夕阳都快下山了,这无异是催我该回船去了,可我还在抚摩着竹子,仔细琢磨刻的那两首诗。

咸丰末年,有一次,凹凸道人投宿桃花源里的靖节祠。当时桃花源的住持诗僧泉亭,是道人方外的文字交。夜间,泉亭谈起了若春刻竹的故事,他说:“千百年来,为桃花源题诗的何止千万,而女子却寥寥无几。象若春那样的才华,更是难得。”说罢,又背诵了那两首诗。道人说:“有这等事呀,我倒要去看看。”当时已到二更天,泉亭说:“夜间看不见,明天早晨去吧!”道人急不可耐地说:“我立刻就要去观赏观赏,你只给我一个火炬。”道人用火炬照在竹子上,反复吟了两遍,赞不绝口地说:“好诗!好诗!写出了真性情,真是一个富有才情的女子!”回到靖节祠中,便在灯下写了下面这首诗:

“此地无仙子,云封洞口桃。

何来吴郡女,解学楚人骚!

共抱崎岖感。兼怜篆刻劳。

寻诗缘底急?多事笑吾曹。”

道人之所以打着火炬寻诗,原来还有一个同病相怜的意思。自己以凹凸命名,说明他所走的也是一条崎岖的道路,为什么这样“多事”这样急于寻诗?自己也觉得好笑。

这就是秦人洞刻竹留下的一段佳话。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