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陶渊明贫困饥馑的一生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20:50:0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陶渊明贫困饥馑的一生
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喜欢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喜欢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然而,当人们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氛围中时,又有谁会发出疑问——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真的很美吗?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陶渊明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的一生就是伴随着战乱和贫穷度过的。 事实上,依族谱来讲,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八州都督,“滕妾数十,家僮千馀,珍奇宝货富于天府”,可谓昌极一时。只可惜陶侃亡故后,其子嗣或因罪被诛,或自残而殁,衰败相继,家境急剧沦落。而陶渊明更是命运多戗,8岁时父亲陶逸就去世了,再加之没有亲兄弟,只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于是养家糊口,扶老携幼的重担早早就压在他幼小的肩上。在《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回忆说:“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因家贫而四处举债,足见陶渊明青少年时期生活的艰难。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宋书》本传说他“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自此以后,陶渊明在“出世”还是“入世”的矛盾斗争中断断续续又作了四次官,并且官是越做越小,时间越做越短。晋安帝义熙元年秋(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令,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仕。在《归去来兮辞》序中,陶渊明自叙了他为官的经过与原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仓无储粟。……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从上述引文可以窥见,陶渊明把自己之所以违背心愿历次误入仕途的原因归结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尽管历代陶学家认为陶渊明早年出仕的根本原因是他依然抱有年轻人“猛志逸四海”的雄心,然而,谁也不能不承认,为了挣得几斗养家糊口的粟米也是陶渊明跻身乱世,违心而仕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四十一岁上坚隐山野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遥遥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陶渊明表露了猝遇天灾后的心情:“仰想东户时,馀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诗人虽然仰羡东户子时代“鼓腹无所思”的康乐生活,但并不停留于幻想,而是打起精神,重整田园。 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以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在饥饿贫困中,诗人的身体愈来愈差了。元嘉四年(427年),诗人疾病加剧,大概预感到死期将近,在九月中神志还清楚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暝目,亲友们依照他的遗愿,以极其俭朴仪式安葬了他。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就这样在饥饿中走了。他的饥饿是时代强加于他的,也是他自己选择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本可以像其他士人一样与各派军阀同流合污,欺名盗世,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寂寞艰辛的路,一生坚守着君子固穷的理念,独善其身,以一种特立独行的高士姿态为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景慕和推崇。今天,我们在欣赏陶渊明淡远雅致的田园诗歌时,不要忘记,那是诗人浸饮着时代的血泪谱就的梦想之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