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藏族物候历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20:25:1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藏族物候历
人类的演发历史告诉人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法门,尤其是生活在象中国这样广袤阔大的国度的民族。泱泱华夏,56个民族都有其具体的的发展历程,或早或晚,或迟或缓。生活在地球之巅的藏族人民也不例外。 藏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白天他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夜晚看着天空的星星和月亮。那雄贯千里的高山大河显示出了大自然的魅力,而伟大的藏族的先民在诞生于西藏高原之日起,就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怀着对未来的希望和生存的愿望,以丰富的想象力试图揭开这个世界之谜,由此诞生了神话,诞生了原始宗教,也随之诞生了古朴的自然历法。 诞生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青藏高原中的藏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不断的创新吸收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文化。其中藏族的历法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善于思考总结的藏族经历了许多世纪,认识到日、月、星辰变动不居,而植物生长,花开花落以及大自然中的霜雪雨暴,动物迁徙都与天体运行有着某种神奇的关系。这样,在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时间观察之后藏民总结归纳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西藏地区古谚中说: 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巴、门巴法; 观察星和风雪是藏北法; 观察日、月运行是本象法; 观察山、湖、牲畜是岗卓法。 而藏族牧民在夜间则常用肉眼识别各种星星,善于用星光、云团和风向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一套以每月十五满月时所处的星宿位置而命月名的体系:一月星宿;二月翼宿;三月角宿;四月氐宿;五月心宿;六月箕宿;七月牛宿;八月室宿;九月娄宿;十月昴宿;十一月觜宿;十二月鬼宿。 传说西藏在很早就以观测日、月、星、辰和山、湖、牲畜类变化来预测天气。据传在吐蕃早期有一位纺羊毛老妇人就有这样的叙述:“1至7天后第一天为月上弦,月光可照亮上半夜;7加7的后一天(正是15日),月亮正满圆照一夜;三七(3周)的第三天,月弓朝下照亮下半夜;四七的后一天,称为无月光夜。照计算每3个月为一季,第一季称暖风期,第二季为丰叶雨季,第三季为熟果期,第四季为冷风期。在暖风期开始的日子里,雅拉湖边,聚集男女老少共度一年伊始的日子,称之为共享喜歌的聚会。” 流传于民间的藏族古代物候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完整,到了1318年终于被编入了历书从而有资可查。1477年,楚普嘉央顿珠维色完善了《星算广集》。而17世纪第司桑结嘉措的《白琉璃》的诞生终于标志着古代藏族大量物候观测现象的已经形成体系。 总之,藏族物候历是藏族先民在不断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的长期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在后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民又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祖国内地和印度的天文历法知识,丰富和完善了本民族的天文历法内容,逐渐形成了内容完备、形式规范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藏族天文历法体系。但无论如何发展,藏族先民的物候历是其理发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