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说明文教学难点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19:52:3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说明文教学难点 文章摘要:《中国石拱桥》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老先生写的一篇介绍性 说明文。传统的讲读教学法,教师总是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 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对说明文这种体裁不能产生浓 厚的兴趣,而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说明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将文本阅读与视觉体 验两者相结合,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从而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行为等正在发生着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它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种情境化,开放式的课堂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老师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方面,我也初步做了一些尝试。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整合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传统教法所面临的几个难题 茅以升老先生的《中国石拱桥》在北京开明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是初中学生正式接触的较早的一篇说明文。按着教学要求,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传统的教法多采用讲读法。因为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所以传统讲法很强调诵读,在诵读中抓中心句,分析文章结构,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说明顺序,最后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本文是怎样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二学生来说,此种讲法面临这样几个难题: (一)因知识背景的缺乏造成理解困难。 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学生大多没有全面游览过,或者即使游览过石拱桥,对石拱桥也只是有感性的经验,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游览经验与作者描述石拱桥特点所用的桥梁建筑术语相对应加以认识,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仍然存在因为知识背景的缺乏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二)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因素少。 这篇课文的画面感很强,学生在阅读中会有强烈的视觉期待。因此,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会受到多媒体的冲击,学生更愿意通过上网去浏览中国石拱桥的风光图片,或者是借助于录像去“游历”配有解说词的中国石拱桥。然而,传统的中国石拱桥教学录像带多为80年代制作,画面质量与音效都很难令人满意,而且教学录像被动接受的程度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的因素少,因此很难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将文本阅读与视觉体验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从而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某些质疑,教师用语言表述很难讲清楚。 课文中有这样两段话:“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学生会就此质疑: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到底体现哪?难道大拱上有小拱就叫“制造奇特”吗?我国石拱桥还有哪些奇特样式呢?施工技术又是怎样的巧妙绝伦呢?“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学生就此提问: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是怎样放置的?怎样的景象才能称作“初月生云,长虹饮涧”呢?如果不借助图像而仅依靠语言文字的表述,教师则很难清楚地解答学生的上述疑问。 二、引入信息技术,突破难点,拓宽学生思维 针对以上三个难题,我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本课教学。教师在上课前做了以下准备工作:上网搜集有关中国著名石拱桥的图片,从中筛选出最能体现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成就惊人四大特点的图片。把这些图片分别做成图片文件夹;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给课文分段,提出预习质疑,写出简单的课文读后感;录入课文原文,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图片制作成PowerPoint文件,摘录学生预习质疑中的共性问题,插注在课件中;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设计相关板书,选取相关图片,插入 PowerPoint文件。 (一)本课教学的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熟悉文章结构及说明顺序。 第二,教师指导分析文章1至5自然段。 第三,根据教师对赵州桥的示范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第6至8自然段卢沟桥的特点。 第四,教师对学生自学内容进行指导。 第五,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特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浏览中国石拱桥的图片,抓住特征学写说明文,并随后交流(详细情况见附表) 其中一、三两个环节是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也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预设的“自学课件”去讨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熟悉课文并且观察写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了解课文,分析课文,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本课教学引入信息技术根本目的正在于此。 (二)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的优势如下: 1、图片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先循环展示几幅精美的中国石拱桥图片,创设了一个“同游中国石拱桥”的意境。这样的开头好比为本课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宣传广告,增色不少。有一些精美的图片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浏览后辨别,然后当堂学写说明文段并讨论交流,从而通过一篇说明文实现了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2、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易懂的优势。可以解答文字表述很难解决的问题,这堂课主要体现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上: (1)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给学生提供一个介绍我国各地石拱桥历史及特点的flash片断。通过欣赏片断,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到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象地感知到我国几乎哪个省市都有石拱桥,且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2)解答了赵州桥制造奇特、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的问题。 分别给学生两组石拱桥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个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3)解答了卢沟桥形式奇特,柱头石狮,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问题。 卢沟桥结构示意图和卢沟桥名胜风景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利用信息技术,避免走极端。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可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从而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平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要注意避免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语文能力培养。比如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让学生诵读课文,即使学生是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同时,我们虚拟“网上园林”为学生当堂学写说明文段搭建了平台,也是强化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表现。 在说明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应着眼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或很难解决的问题,避免技术的泛化。技术的泛化会丧失语文课的特色,使“人灌”变成“电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苏州园林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想像。我们在选取图片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精挑细选,注意削弱图片对学生想像力的制约,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达到最佳效果。 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们教师必须迎接挑战,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提升自己的观念与能力,跟上二十一世纪时代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罗星凯.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教育研究,2001年。 2、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网。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4、詹姆斯·L·亚当斯:《观念的巨大力量》(1987年Penguin出版社出版)。 5、布鲁斯·坎贝尔:《一个老师的观点》发表在《创造未来》上。 6、《学习类型研究概观》摘自《教育领导》1999年3月第46期。 7、邓恩夫妇:《学习类型总览》1998年8月 附表:教案 课题:《中国石拱桥》(茅以升)(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说明画面景观能力。 教法教具:讨论式教学及自主学习 电脑多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