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溯源古黄河故道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19:12:5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溯源古黄河故道
古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时,也用她的血脉造就了华北明珠白洋淀。悠悠千载,一脉相承。传说大禹治水,开凿河道,引洪入海,正是经过现在的白洋淀地区,把黄河水引入渤海。 据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述,上古时期白洋淀一带是黄河故道。当时,中原地区“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进入人类文明的历史,至少是从新石器时起,一直到战国及两汉时期,在黄河两岸修筑堤防以后,下游的黄河水,是经由河北平原注入渤海的。当时黄河下游存在着三条主要干流河道。一条是《山海经·北山经》所载的“山经河”。它大致从现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麓起,经过今新乡、滑县、浚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经今深县、蠡县东、高阳西、安新折而东流至永定河冲击扇南缘,横穿今白洋淀,折向东流,经过现今大清河北一线,到今天津后入海。另一条是《尚书·禹贡》所载的“禹贡河”。它在今河北深县以上一段与《山海经》所记载的大河相同,深县以下则折而流向东北,经过今青县,到今天津市区南部入海。还有一条是《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汉志河”。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古宿胥门以上与前两条河道相同,自占宿胥门以下则向东北流经今河南濮阳西南,折北经今河北馆陶县东北,又东经高唐南,北经东光西,再向东北流经今黄骅市东入渤海。其间多次往返更迭,决口泛滥,冲淤改道,极为频繁,黄河下游的河道,经常在这三条河流之间来回摆动,自由流徙。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齐与赵、魏各在当时的“汉志河”的东西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河”“山经河”即断流,黄河专走“汉志河”,一直到东汉永平十三年后,古黄河改道南移。由于河北平原地势平坦,流速较缓,而黄河中游带来的泥沙容易沉积,使河床逐渐淤高。加之没有堤防约束,到汛期时经常泛滥、摆动,有时可能分成多股河道分流人海。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对于古黄河当时的决溢和河道摆动的具体状况现已难于考证。见于记载的最早一次决口改道,是《汉书·沟洫志》转引《周谱》载:“(周)定王五年(前602)河徙。”这可能是大禹治水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中的一次。同时,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浣水、水、博水、卢水、涞水、易水、 水等先后在这一区域流过。数条占河道形成的古河床高地间的低洼地区积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淀。 由于古白洋淀是一片冲积洼地,由许多彼此孤立的小洼淀组成,并具有游移性,还不能等同于现在的白洋淀,只能是古白洋淀的原始形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