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何承矩筑“塘泊防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19:12:4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何承矩筑“塘泊防线”

 

    白洋淀,这一片片大小不等的淀泊,一条条宽阔的河道,一块块高于水淀的方形苇田,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壕,一个个水上小岛式的自然村落,白洋淀这种特有格局,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的。

    关于白洋淀格局的形成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宋辽对峙,两国以白沟沿线(相当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为宋辽国界。为抵御辽兵的进犯,朝廷采纳何承矩的建议,构筑塘泊防线。时任六宅使的何承矩镇守雄州瓦桥关,为秘密勘察水势,确定设塞的规划,他每天与部下聚会,在湖泽(今白洋淀)中驾船饮酒观赏蓼花,还作了数十首“蓼花吟”,要在座的人唱和。他明为游荡,却暗中将淀中塘泊之势画成图,传到京师,一般人都不解其意,但何承矩“自此始壅诸淀,以御辽兵”。太平淳化四年(993),宋太宗以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调发各州镇兵一万八千名,在雄、莫、霸、平戎、破虏、顺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头年植稻,因北方霜早未收。当时有一个叫黄懋的福建人,懂得水田的耕作方法,第二年,取来江东早稻种子,指导人们种植。八月稻熟,储水屯田宣告成功。仁宗明道二年(1033)又在顺安(今白洋淀)一带开方田,随田塍四面穿沟渠,纵一丈,深一丈,鳞次交错,引漕河、鲍河、徐河、鸡距泉分注沟中,地势高处则用水车汲引灌溉。随着宋在界河沿途设塞屯兵,围堤屯田工程不断扩大,又沿今保定至安新、雄县、霸县,直到青县附近沿线开辟许多塘泊,利用这里地势洼地的特点,把一些河流与淀泊连接起来,引水灌溉,“广开水,以限戎马”,构成一条完整的“自边吴淀至泥姑海口,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可以舟行,浅不可徒涉”的“塘泊防线”,形成有河网、沟壕、水田、淀泊组成的“水长城”。

    据《宋史·河渠志·塘泺》记载:“东南起保安军,西北雄州,合百世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东起顺安军,西边吴淀至保州,合齐女淀、劳淀为一水,……曰西塘泊。”从以上记述中,知道白洋淀原名白羊淀,《宋史·河渠志·塘泺》是我们发现最早记录白洋淀名称的史籍。当时,白洋淀的水势比现在大得多,大风卷起层层波浪,就像奔跑的羊群,因而命名。历经了几十年的人工治理,河道与沟壕相通,淀泊与河道相连,淀泊与淀泊相接,深处可以行船,浅处台田可以种稻栽苇,水泊中植莲藕菱芡,养鱼蟹,水淀中间积土筑台是屯兵驻防与村民居住地。这不仅有利于宋朝的军事防御,而且白洋淀大量的鱼蟹及菰、芦苇给人们带来财富。

    到北宋末年,河北东西二塘之地水量逐渐减少,兴盛一百多年的塘泊部分淤积干涸,使边吴淀等淀淤废。最后只剩今天白洋淀一片水域。北宋“塘泊防线”的修筑,为今天白洋淀基本格局的形成及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后人有诗曰:“宋开塘泊起雏形,明清相继规模成。景观还是今日好,杨柳丛中舞长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