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九河下梢白洋淀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19:12:4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九河下梢白洋淀
20世纪40年代,白洋淀水域当时仍称“西淀”,其水域范围,北至烧车淀,西至今安新与清苑交界,南至潴龙河口,东至赵北口,与今天基本一致。白洋淀上承唐河、孝义河、潴龙河、府河、瀑河、漕河、萍河、金线河、白沟引河九条河流,故有“九河下梢”之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白洋淀芦苇丛蔽,淀与淀之间沟壕相连,成为白洋淀人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有利条件,为抗日根据地之一。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以芦苇作掩护,乘小船来往于苇田沟壕,神出鬼没,歼灭敌人,袭击日军汽艇,粉碎了敌人利用津保航线运送军用物资,“扫荡”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白洋淀回到人民手中。随着雁翎队英雄事迹的传颂和以白洋淀军民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荷花淀》等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白洋淀已驰名中外,白洋淀的名称逐步取代了西淀的名称。 建国初期,白洋淀总面积561.6平方公里。白洋淀历经兴衰变迁,仍以其旧有的天水相济、澜平波浅、村田错落、鱼苇粮航而著称。由于天然降水偏大,再加九河上游无拦蓄,下游出淀河道狭窄,流水不畅,所以一到汛期,淀区到处一片汪洋,村庄、田园全被淹没,沥涝灾害严重。 1958年在上游山区修筑水库。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拦蓄了汛期洪水,减少了淀区洪涝灾害,同时减轻了淀区的淤积;但另一方面上游拦蓄工程的建设,相应减少了入淀水量。1963年8月,白洋淀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水位从7.4米猛涨到11.73米,淀区汪洋一片。1965年始建枣林庄闸、赵北口溢洪堰两大水利工程,淀水得到节制,减少了洪涝灾害。由于淀水淤积和几经干涸,淀区面积减少到现在的366平方公里。 1988年以后,由于降雨量增加,上游水库放水,淀中水量增多,干涸四五年的白洋淀重新蓄水,白洋淀又恢复了生机和繁荣,“华北明珠”重放异彩。特别是1990年以来,满淀荷花绽开,为旅游业锦上添花。 白洋淀 [明]王荔 水色涵天光,风帆坐超忽。 水末出远山,湖心涌孤月。 取水龙尾悬,探鱼鸟颈没。 可怜禾黍场,连岁成溟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