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台阶》教案设计16 |
作者:欣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5 9:11:54 文章录入:欣蕾 责任编辑:蓝星 |
|
《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分析父亲形象,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回忆、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自己的父亲的关爱自己或他人的动情片段。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说明:由于这篇小说即便是短篇,然而它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而言,仍然显得比较长和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教学本课时,预习任务的安排,就是尤其关键和必要了。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的确有许多优点:信息量大,美观漂亮,图文声并茂;不仅将知识系统化,还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将学生很快的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但是语文本质上是以“悟”为主的学科,老师的言语引领与身体垂范和学生的从心里到行动上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更为重要的——多媒体重在“图文声”,而“情”,还得的确靠教者与学者的有效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引入本课教学。 (说明:通过播放关于“父亲”的歌曲,为本文创设情境,切入“父亲”的主题,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台阶与父亲究竟是什么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父亲 1、检查词语的预习状况。 屏幕投影: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 A、凹凼(dàng) 门槛(jiān) 尴尬(gān gà) B、烦躁(zào) 黏(nián)性 胯(kuà)骨 C、半晌(shǎng) 揩(kāi)油 硌(gè)脚 (说明:应选A,其中门槛“槛”应读kǎn) 2、带着下面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A、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B、本文讲述了父亲( )的故事。 全班交流,明确:A、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回顾小说的有关常识:(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文讲述了父亲(造台阶)的故事。 (说明: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为分析人物做初步准备。) 三、研读——感悟父亲 思考:1、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 2、父亲是怎样造台阶的? 3、新屋、新台阶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讨论(题目较简单,可以同桌讨论) 明确:(摘要如下——) 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被人认同、被人尊重。 2、准备造台阶——一年到头几乎不得休息;一块砖,一片瓦,一角票;几十年如一日;为造台阶的工匠们做准备工作,不辞辛劳。 3、“父亲老了”,身体垮了。 (说明:比较细致、深入、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全面准备。) 四、再读——分析父亲 请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仿例填空——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的人(朴实) •父亲是一个--------的人(勤劳) •父亲还是一传统的 的农民(任劳任怨、谦卑等) (说明:在上述“分析父亲”的基础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几乎可以顺口就可以回答出来;我们不必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可。) 五、重读——体味父亲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填空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全班一起交流即可) (说明:上述三、四、五三个环节,均采用投影形式,将内容打到大屏幕上。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文章内容得到条理化展示,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六、想读——质疑父亲 思考: 新屋落成,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甚至有人说父亲的精神支柱也倒了。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说明:这个问题问得很及时。学生在前一个环节似乎已经感受到了——父亲为造台阶,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真的值得吗?在内心中,应该也有此疑问。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理论上正面反面两种理解,应该都是讲的通的。只是,从理想的角度、关心学生身心成长的角度而言,从正面来说是笔者所提倡的。) 七、品读——敬爱父亲 请同学们自己选读、练读课文中感动你的语段;而后,小组推荐到全班交流、共赏。并且,在读完后简单说说自己选读这段话的理由。 讨论(略); 交流(略)。 (说明:在上课实践中,学生对课文第五节的后半部分,第十、十一、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七节,第十九节,第二十六节等比较感兴趣;事实上,这些片段,或体现父亲的辛劳、体格健硕,或体现父亲的坚韧与对目标的坚定,或体现父亲朴实厚道,或体现父亲具有中国传统农民的任劳任怨与谦卑的性情等。这些正好是理解本小说情节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语段。) 八、拓展——走入父亲 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说明:在这个环节,教师播放比较舒缓的音乐,创设和谐、静谧的氛围。引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九、布置作业:写下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记录父亲 (说明:将语文知识延伸到课堂外,学语文不仅在课上四十五分钟,更重要的是生活中随时随处有语文。同时,使本课内容得到了深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