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8 | ||||||||||||||||||||||||||||||||||||||||||||||||||||||||||||||||||||||||||||||
作者:yanzhiko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7 12:02:18 文章录入:yanzhikou 责任编辑:蓝星 | ||||||||||||||||||||||||||||||||||||||||||||||||||||||||||||||||||||||||||||||
|
||||||||||||||||||||||||||||||||||||||||||||||||||||||||||||||||||||||||||||||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还家 邑人 语云 郡下 诣 骥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B.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 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㈠、(1)发现桃花源。 ㈡、(2—3)进入桃花源。 ㈢、(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 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 (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1、古今异义词归类
2、一词多义归类
都:悉—并—咸—皆 邀:要—延 沿着:缘—扶 4、通假字 要:通“邀” 5、特殊用法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 6、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7、重点词语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怡然自乐 既 叹惋 及郡下 诣 遂迷 欣然规往 津 六、布置作业。 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 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相关词语 2.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 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里的 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 。
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 “大惊”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 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 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 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练习 六、教学反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