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口技》教学设计11 |
作者:王高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7 16:01:05 文章录入:王高明 责任编辑:蓝星 |
|
口 技 教学目标 1.体会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 2.感知、欣赏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 3.学习本文叙事的特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脉络,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错综复杂、变化多姿、严谨有序的场面描写。 教学方法 诵读研讨法、求同辨异法、对话交流法。 学法指导 诵读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与之相关的景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提示或建议 一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放映《洛桑学艺》等表演,让学生感知口技的魅力。 2.关于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3.学生表演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 二 教学过程 1.结合注释及课前预习,请学生简介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可相应补充。 2.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本文内容。 3.学生根据课文录音,并结合注解,进行正音、断句,并整体感知本文情节及大意。 4.朗读课文,揣摩文章,归纳重点文言词句,如: 通假字: 少—— 稍 稍微 坐—— 座 座位 古今异义词: 中间:其中夹杂着。 一时:同时。 活用词: 妇拍儿呜之:拟声词活用作动词。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表时间的词语: 少顷 既而 未几 俄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在班上交流。教师补充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5.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6. 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 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7.特色探究: 在学习、讨论、归纳基础上小结: (1) 层次井然、有条不紊(结构特点) ①全文以时间为序,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为行文思路。 ②主体部分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着重描绘了三个场景,顺序是从室内到室外。 教师与学生合作讨论。 ③三个场景的描述,均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情节错综复杂而又条理清晰。 ④整个口技表演由简单到复杂,由迟缓而渐趋紧张。 (2)正面描写惟妙惟肖,侧面烘托恰到好处。 ①正面描写: 首先,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缓忽疾,构成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技艺之“善”。其次,运用许多表现音响的词语,如“力拉”“作作索索”“呼呼”“许许”等表现口技艺人模拟声音之传神。 ②侧面烘托: 作者在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反应,不仅突出口技表演之高超,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此外交待表演的场面、道具的简单,也巧妙烘托了表演之“善”。 总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本文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3)以动托静: 文中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了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了一家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文即将出现的大火蓄势。 (4)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把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描绘得淋漓尽致。 ①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未几”等以显示情节发生的前后。 ②善用抑扬声词,随声附形、因扬敷采,如“许许”等。 ③用词准确而又变幻多样,如“欠伸” “呓语”写声音之近,“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 “百千”写声音之多,“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声则利用“齐发”“毕备”“齐作”等。 学生讨论,教师收集意见。 三 拓展延伸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视、电脑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对此你有何看法? 四 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底蕴无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