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童趣》教案设计16 |
作者:文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15 更新时间:2006/11/12 22:24:05 文章录入:文静 责任编辑:蓝星 |
|
童趣 课文分析: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一、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五、课时分配: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有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 2,孩子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 看来,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美好童年,你们想过将他们写出来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沈复的《童趣》,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他的童年的。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概述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六点: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三)作者简介: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四)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学生齐读 (此过程环节解决学生的读音及停顿问题) (五)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1,写加点字及串讲 2,背课文 (七)板书设计 童趣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意思,会翻译重点字句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全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找同学背课文 2,提问加点字词解释(见上一课时) (二)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注意翻译的六种方法。 (三)串讲全文 1,找学生串讲 2,教师明确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合作探究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2) 观虫斗 明确:不可以。因为两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课文,默写课文。 2,完成书后第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童趣 “物外之趣” (1)夏日观蚊 (2) 观虫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默写课文及解释重点词语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物外之趣)哪两个物外之趣?(略) 3,检查书后问题一 (二)合作探究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内之趣”又是什么呢?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物内之趣”指细察其纹理。 2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 3,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明确:“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明确:a、善良b、珍惜生灵 5,现在我们基本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现在再回忆一下童年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6,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7,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明确: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准备本单元作文 (四)板书设计 童趣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