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伏尔泰像及简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转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5 19:30:0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88年)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

    在法国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一位思想家为了避免封建专制势力的迫害,曾先后以一百多个笔名发表反封建作品,其中,“伏尔泰”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笔名。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伏尔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他天资聪慧,从小就热爱文学。中学毕业后,迫于父命曾进入一所法科学校学习,但他立志当文学家,后来便成为一名无业文人。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他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创作了悲剧《俄狄浦斯王》。出狱后,该剧的公演使他一举成名。他还以史诗《同盟》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1726年,伏尔泰因遭诬告再次入狱,获释后被逐出法国。他前往英国,考察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深入研究洛克的哲学著作和牛顿的科学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3年后他回到巴黎,积极开展启蒙宣传。他先后创作了歌颂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剧《布鲁特》和反对宗教狂热的悲剧《查伊尔》。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学名著《哲学通信》出版,首次系统地向法国人民介绍了英国的哲学、文学、政治理论和政治状况。该书一出版,立即被当局查禁并当众焚毁,伏尔泰也被迫离开巴黎。此后,伏尔泰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活动,在哲学、科学和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伏尔泰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沽名钓誉,纷纷同他交往,如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即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法国还于1746年让他进入法兰西学士院。但是,后来他发现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内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是真正赞同他的观点,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1755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纳定居下来。此后,他继续写作,发表了哲学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他还为一位被法国法院残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呜不平,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伏尔泰的坚决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摧毁了教会的威信,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铺平了道路。

    由于伏尔泰的威信越来越高,封建统治者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1778年2月,84岁的启蒙泰斗伏尔泰被巴黎人民作为伟人迎进了巴黎。当时巴黎全城轰动,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巴黎剧院首演他新写的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它举行了加桂冠仪式。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这一年5月30日,他在佛尔纳因病逝世。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伏尔泰以其思想启迪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伏尔泰死后,先是葬于香摈省一个小礼拜堂内;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到巴黎著名的先贤祠重新安葬,当时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的的句子“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伏尔泰创作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很有名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代表了他对于言论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是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人们的崇拜对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