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22 | ||||
作者:莫漂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7 10:57:26 文章录入:rsmjn 责任编辑:蓝星 | ||||
|
||||
《皇帝的新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象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根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谁能告诉我钓鱼有哪些技巧?(有耐心;把握时机;选择适合的鱼饵等) 老师没有大家那么有经验,但我知道一句话“钓钩上悬挂的必然是鱼爱吃的饵”。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去钓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是谁在钓鱼?他用的鱼饵又是什么?最后又是谁把丝线剪断了?一会我们就在文章中寻找答案。 2.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创作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如〈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作品的特点是: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本文是他的早期作品(1937) 3.童话:本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那么什么是童话呢?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童话呢又往往采取拟人的方法,举以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乃至整个大自然,甚至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4.检查预习:(见课件) 5.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在本文中谁在钓鱼?骗子 ②骗子想钓哪条鱼?皇帝,皇帝的钱财 ③骗子用的诱饵是什么?新衣 ④骗子为什么用新衣做诱饵?因为皇帝喜欢新衣 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文第一段 ⑥这件新衣有什么特别之处?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 ⑦这样的衣服文中的两位设计师设计出来了吗?没有 ⑧那么最后是谁剪断了丝线,揭穿的骗局?一个小孩 ⑨对了,难道只有小孩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不是 ⑩还有谁知道?还有老大臣、官员、臣民都知道 ⑾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说出来?只有孩子说出来了? 他们都顾虑到自身的利益,所以不敢说。而孩子则无此顾虑 老大臣怕别人说他愚蠢,不称职 诚实的官员怕丢了官职,得不到重用 臣民怕威胁到自身的安全 6.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整理一下全文的脉络: 故事结构 引子:概述皇帝的特点-喜爱新衣-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荒唐昏庸的程度 开端:骗子投饵皇帝上钩- 皇帝上当 布的特性-神奇怪异
神态:装作看见了且看了又看 与后面小孩的 言行:点头称赞美极了 表现形成鲜比 丑态百出、自欺欺人 心理:让别人觉得的确有新衣 结局:谎言被揭穿-人物:小孩—通过小孩来反衬皇帝及大臣的昏庸、愚蠢、虚伪。 7.不同的人物,想法不同,做法自然也就不同。刚才我们就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了初步的分析和理解,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文中的不同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而从最整篇文章进行学习和研究,看看文章如何从故事情节中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人物又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的,或者说不同的任务在同一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不同作用! ①皇帝:不务正业:只爱新衣,不理朝政 挥金如土:不惜把所有钱都花在新衣上 愚蠢:相信骗子 虚伪:明明看不见,还在镜子前转身,扭腰 自欺欺人: 怯懦,不自信:心里不太自然,不敢去看 外强中干:最后一句 ②骗子:聪明:诱饵 贪婪:要了许多钱 大胆:连皇帝都敢骗 善于演戏:装出很忙的样子 ③官员、大臣:愚蠢、虚伪、自私 ④臣民:人云亦云 ⑤小孩:率直、天真 8.本文故事在发展至高潮处嘎然而止,似完结又似没有完结,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下,在这之后还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9.课外延伸: 有时说真话的确会损害到个人的利益,这时你该怎么办?最好能举例说明 10.小结: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象,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尽情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讥讽之鞭无情的鞭笞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与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丑恶行径公布于众,以此来告戒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四、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1、作者介绍:见课件 2、童话介绍:见课件 3、文章结构: 引子:概述皇帝的特点-喜爱新衣-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荒唐昏庸的程度 开端:骗子投饵皇帝上钩- 皇帝上当 布的特性-神奇怪异
神态:装作看见了且看了又看 与后面小孩的 言行:点头称赞美极了 表现形成鲜比 丑态百出、自欺欺人 心理:让别人觉得的确有新衣 结局:谎言被揭穿-人物:小孩—通过小孩来反衬皇帝及大臣的昏庸、愚蠢、虚伪。 五、课后作业: 1.做学案 2.预习新课 3.续写本课 六、课后总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