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14 |
作者:meng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6 22:06:40 文章录入:tshmengxiangho 责任编辑:蓝星 |
|
八年级语文讲学稿 21、《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meng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会理解虚词的三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 , 初文学家。字 ,号 。序是 ,可分为 和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言与书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 2、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叩问 叱 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衾 皆被绮绣 容臭 烨 敝衣 既加冠 砚冰坚 逾约 朱缨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步:朗读 1、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范读课文。 2、 小组成员开始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形式组内自定。 4、 师生共做点评,评出优胜组。 第二步:识辨 1、 请结合课下注释逐段细读思考识辨每段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情况。 2、 小组讨论自学成果,集体交流并将成果整理在讲学稿上。 3、 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积累。把书合上,看能否完成解释加点实词的意思。 无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观冰坚 走送之 不敢销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 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三、拓展延伸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有三: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研究一下下列虚词的意义。 计日以还 久而乃和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门人弟子填其室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禀销之供 24、《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meng 学习目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对下列词语做解释 嗜: 致: 每: 假借: 弗之怠: 走: 逾约: 既: 加冠: 硕师: 趋: 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德隆望尊: 填: 降: 辞色: 援: 请: 或: 叱咄: 至: 俟: 卒: 箧 曳屣: 穷冬: 皲裂: 舍: 支: 僵劲: 汤: 沃灌: 衾: 和: 寓: 逆旅: 再: 食: 被: 绮绣: 缨: 腰: 容臭: 烨然: 緼袍: 敝: 略无: 慕艳: 以: 中: 口体之奉: 廪稍: 县官: 媵人: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一、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二、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 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 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 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 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全句译作: ②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 ③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 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 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 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 3、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夷:平和、和悦。 ① 生以乡人子谒余。 全句译作: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全句译作: (三)拓展延伸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 言和而色夷 冠:勇冠三军 既加冠 请:战则请从 俯身倾耳以请 再:一而再,再而三 日再食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今义: 走送之 走: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 趋: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 今义: 既加冠 冠:古义: 今义: 无从致书以观 致: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 寓逆旅 日再食 腰白玉之环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无鲜肥滋味之享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24、《送东阳马生序》第三课时----meng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40分) 检测上节所讲内容 (每空2分,共36分)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 )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 ) 文,节选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 ⑵ 弗( )之怠 ⑶ 又患( )无硕( )师名人与游 ⑷ 援( )疑质( )理 ⑸ 俟( )其欣悦 ⑹卒( )获有所闻 ⑺ 媵人持汤( )沃灌,⑻以衾( )拥被 ⑼寓逆旅( ) ⑽ 愠袍敝( )衣处其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自主、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 a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4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学生交流讨论: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六、布置作业 读书随笔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