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下 >> 九下五单元 >> 教案正文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9
        ★★★
【字体: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9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7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打比方等方法进行说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熟读课文,掌握注释

二、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2、在论证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法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迂阔,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至大。

二、补充注释

呼尔而与之:与“嗟来之食”的典故相似,后者见《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鱼我所欲也,讨论下列问题:

三、研讨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其不来?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之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点提出后,是怎样论证的?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行,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爱“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此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布置作业。

要求熟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程度。

(论证方法)

论点:

                  正面阐述人们能够“舍生取义”的道理。

                  反面指出不贪生、不避死之心,人皆有之。

                  举例说明不合礼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

得,                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谓之失其本心。

                  运用对比、比喻深入地阐述论点

3A Disk网络硬盘